其实就算是朱元璋的脾气不反常,朱允炆也能想到老朱现在是什么心情,在后世中,在县城做一个小官的爷爷退休后的表现,他至今都能想的起来是什么模样,天天如热锅上的蚂蚁,从东到西看上去忙个不停,仔细看却又什么也没有做,经常无意识的就去了老单位,但是回来因为没有人理会而大发雷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年。
可是如果不出意外,一年后就该为老朱准备葬礼了。
连恢复平常心的机会都没有,朱允炆想到这里,也为朱元璋此时的心情感到难过。人老了,有时候就又像是恢复了童心,这个童心可不是天真无邪,而是喜怒无常。
按照古代帝王的行事手段,留着这么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作的定时炸弹绝对是不智的,可是朱允炆也没有办法,开国太祖的威望可不容轻视,先不说在后世中的某某太祖,就说在汉朝时,吕雉那么跋扈专权,不也得好好的对待刘邦。
再说了,朱元璋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金字招牌,在自己没有积累一定的威望前提下,每每圣旨或者说话带上老朱的招牌,那真的是屡试不爽。没有人敢轻易违背。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朱允炆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听着来自内廷的眼线的汇报,这是他定期必须要亲自处理的事情,因为对于老朱这样心高气傲的人,实在是不放心。
当听到眼线说道有个太监买一身衣帽就花了五两银子的时候,他已经起了戒心,五两银子是什么概念,虽然没有像老朱说的那样一个三口之家的两年生计只用,但是在大明当时的购买力也绝对超过了二千块钱,一个太监舍得吗?
本开太监在朱允炆的心目中就没有什么好印象,一个生理残缺,在洪武年间又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阉人,能有什么追求。唯一的追求估计就是敛财了,可是在朱元璋的严苛之下,他们连收受贿赂的机会都没有。抠门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富到用几千块钱买一身衣服。
仔细问了一下详细情况,当听到郑和这个名字时,朱允炆不由倒着吸了一口凉气,历史中郑和还是出现了。他一直担心着的事情也暴露出来。
看似平静的诸王,手脚已经伸向京师。对于皇太孙这种做法,诸王无一例外的保持了沉默,这不和常理,按照朱允炆想。宁静的后面往往跟随着更大的暴风雨,但一直就是不知道诸王要采取什么性动。
现在可以推断出来了,如果这个郑和真的是后世历史中的那个,就证明燕王的手已经开始伸进紫禁城,那其他藩王呢?埋没在历史中的人朱允炆不可能一个个都记得,但可以肯定的是,晋王、宁王等等无论出于什么心思,都会派人进入皇城查个究竟。
面对老朱那天的反复无常。朱允炆分别从王绂、太监和柔仪殿的宫女中了解到。这种情况非常危险,万一老朱反悔,正巧又被诸王派出的探子知道,来个忠心护主,带出去一张救驾诏书出去。那么诸王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自己这个忤逆的不肖子孙给干掉,至少燕王朱棣是眼巴巴的在那里等着呢?
不过是后世中的靖难清君侧所清理的是自己而已。不行,朱允炆想到。不能让老朱闲着,之前他经常往乾清宫请安。还让王绂给老朱画像,其用意就是怕老朱没有事情在那里胡思乱想,可是现在看来,力度还是太小了。
命令要严密监视郑和等人的动向后,便挥手让那名内厂的眼线下去,朱允炆想了一下,就往观文阁休憩,在他心里有很多办法,不过要找一个适当的借口。
翌日早朝散后,早朝之后,朱允炆召集驸马梅殷、黄子澄、卓敬和刘三吾等到东角门偏殿问对,顺便遣人去请傅友德、冯胜和耿炳文一起议事。
他昨天考虑了一下,想着也许办一个军事学校,让老朱去当名誉校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没有实权,又是老朱所擅长的,待到老朱驾崩之后,自己又可以将冯胜、傅友德等人顺理成章的扔进去,也不会让别人感到自己薄情。
百利而无一害,很多大大们的穿越中不都是这样做的吗?不过自己用来应付空虚的朱元璋而已。
对于这个主意,朱允炆都觉得自己比较可行,而这次召集众人就是想着怎么迅速的达成目的而已,可是还未等傅友德人赶到,朱允炆眼角余光过处,就发现黄子澄和刘三吾的神色有些不对。
于是和颜悦色的问道:“诸位爱卿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刚才在朝上不方便说,不妨现在奏来孤王听听。”
犹豫了一下,刘三吾自认是待罪之身,不方便说话,那边黄子澄站出奏道:“臣以为,殿下监国,实不该过于宠幸武臣,我大明立国以来,威加海内,四夷臣服,依臣之见,武臣只宜严守四境,对内还要广修仁德,自可不战而曲人之兵。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只有广施仁德,才能万民景仰,天下归心。”
朱允炆一听,这是什么跟什么啊,但看见刘三吾也在那里点头,不由细品了一下,才明白过来,原来是劝自己不要太过于倚重武臣。
心里一下子毛了,最近愈演愈烈的削藩呼声已经使他不胜其烦,他就不明白这些文人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看着老朱退居二线,就马上把原来只是悄悄对自己的提议抬到桌面上,要不是自己制止,恐怕朝堂之上早就形成了一股削藩风。
而今天连自己召集众人有什么事情还不知道,就马上和武臣对上了,估计在这些文人眼里,只要自己接近武臣,那就是国家要动刀兵之兆。
刚才和颜悦色的神情一下子消失了,冷冷的问道:“爱卿知道孤王召集他们来做什么吗?”
黄子澄倔强的奏道:“臣以为,无论做什么,武将往往好持宠而骄,殿下万万不可太过于倚重,若是有事不觉。臣奏请殿下召方孝孺进京,大儒就处民间,那就是朝廷的失职。”
朱允炆腾的一声站起。冷然道:“持宠而骄,原来太常寺卿黄大人还知道什么是持宠而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