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的冬季,对于北方来说,注定是一个忐忑不安的季节,燕王府上下一片愁云,加上朱高炽、道衍等人的刻意低调,只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所以北平显得异常平静,北平都督指挥使谢贵、北平布政使张昺、张信等人,虽然受命监视燕地情况,但燕王府的做派基本无懈可击,再加上燕王朱棣现在京师,所以也放松了一些警惕,毕竟,新年就快要到了。
就在朝鲜和日本战云弥漫的时候,而国都南京却是呈现出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吉祥景象。
朱元璋的几十年的严苛吏治,加上朱允炆后期监国时的刻意培养、压制,使大明的政局上出现了暂时的稳定,为什么说是暂时的呢,因为朱允炆知道,现在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没有暴露出来,之所以没有暴露出来,是他将朝野的注意力都吸引在削藩、朝鲜和倭寇问题上,再加上《大明周报》的频频诱导舆论,才使自己把握住事态发展的导向。
但是朱允炆更加知道,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更加不是王道的做法。随着自己牢牢的控制着朱棣的行踪,朱棡也未像之前历史上那样暴毙,原先应该发生的靖难之役,现在已经成功的被拖延了,而且只要自己愿意,可以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甚至可以使靖难之役永远消失在他这个历史时空之中,但是那样又能如何呢?没有了明成祖,那么自己这个建文帝该怎么引导中华前进的方向呢?这才是朱允炆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曾经自己问自己很多次,自己该怎么做,什么是自己想做的?
不错,七年前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被一棍子打回明朝,稀里糊涂的做了皇太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等待朱元璋的老去,然后顺理成章的登基做了皇帝。几年的宫廷生活,对于朱允炆的磨砺是很大的。
大学毕业时找份稳定的工作。然后找个女朋友结婚生子,攒钱买房的远大的目标。在回到大明之后,就显得十分可笑。换句话来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治理国家,现在的老婆就有三个,而且有马皇后主持。正在招募秀女填充后宫,他的老婆不知道会有多少个。而房子,大明上下没有人的房子敢造的比他的皇宫好,这不是有钱没有钱的问题,因为这就牵涉着逾制、欺君等抄家灭族的罪责。
按照他当初的人生目标。现在已经完全超额完成。只要朱允炆愿意,只要小心规避历史中建文帝所犯的错误,把朱棣这个心腹大患找个借口除去,再逐渐削去诸王护卫,那么他就可以做个逍遥的帝王。
但是人始终会变的,一个人碌碌无为,不代表这个人没有豪情壮志,也不代表着这个人甘心平庸。只是被生活逐渐磨去了棱角。在五斗米下才弯下自己的腰,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人没有处在自己应该处的位置上,或者也没有那个机会施展自己心中的豪情。
正犹如朱允炆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突然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孙,继而又君临天下一样,开始觉得是那么的不真实。到这一天真的来了,那颗不甘平庸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从纪纲、穆肃等人落入自己的手中那一刻起。朱允炆就知道朱棣想成功是绝对不可能了,他基本已经把握住了事情的主动权。而且自己也不会笨的放燕王回去造反,虽然就算是造反也肯定失败。
之所以一直没有打朱棣的主意,倒不是朱允炆心慈手软,而是他现在站的已经足够高,由于自己对后世一些知识的记忆,也看的足够远,怎么利用朱棣,才能达到最大的利益体现,是他目前所考虑的事情。所以他一直在隐忍,一直在等着时机的到来。
十一月,当北方的动荡一天天的剧烈时,朱允炆却御驾亲临大胜关的大明军事学院,在院正耿炳文,老国公傅友德、冯胜的陪同下,亲自为第一期大明军事学院的学生颁发了结业文书,并且不顾随同官员的劝阻,自己耗费了一整天的功夫,亲手授予学员们“忠”字勋章。
忠字勋章是圆形,模仿后世勋章的形式,直径约三指左右,字是朱允炆亲手所书,正面是金底红“忠”字,背面则是日月腾空,下书八个小字:“日月不落、永照大明”。
翌日,学员们佩戴着从未见过的勋章,迎着朝霞跪在皇帝的行营前,山呼“日月不落、永照大明”以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时候。
朱允炆率领诸人站在点将台上,朗声宣布:勋章是朕对将士们辛苦的肯定,待到军士们退役之后,执此勋章者,可以免除对当地五品一下官员的跪拜,三代之内,遇到灾荒之年,可以凭此勋章到衙门里领取救济之粮。若是为国捐躯,凭此勋章可以免除三代之内直系亲属的税赋等等。
并让随之而来的官员记下,随后交与朝议后,行文颁布天下,从建文二年开始执行。一时间,大明军事学院的近六千名学员感动万分,有的学员甚至马上寻思着将勋章取下来,然后珍藏起来,以免丢失,更多的是充满了对皇帝的感恩,一个小小的圆牌子,不但皇上亲手发给他们,代表了皇帝对他们的恩典,而且也标志着他们作为军户低人一等的身份在逐渐提高。
在从大胜关返回京师的龙舟上,傅友德、冯胜等人趁机奏请皇帝用大明军事学院的第一期学员代替在北方诸卫所的中低层将领,因为这批学员本来大部分是由各卫所副千户、试百户中抽取的,此时作为天子门生,正好可以用于代替诸王多年提拔起来的诸卫所将领,朱允炆沉吟不语,想了想,还是暂时不予考虑。
回到京师之后拟旨,将第一期学员留半成于大明军事学院任教官,然后将剩余人员单独编制成一个满编卫,建制五千六百人。驻扎在龙潭沿线整顿,主要控制宝华山至镇江一带区域。然后再以上次集结之法,不过除了在各卫所副千户、试百户中抽取之外。这次可以延伸至总旗一级。以北方各卫所为主。
朝堂之上,都高不清楚皇帝到底想做什么,改年号为建文。又改定官制的新政措施,那就是提高文臣地位,体现出儒家的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理念,这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事情。但是好像皇帝从来也没有因此而抑制武臣,反而有文武并驾齐驱的苗头,这还不算,现在又新增卫所,有扩军之嫌。百官们马上就开始议论纷纷起来。有些人已经开始准备上奏劝谏了。
因为朱允炆毕竟比众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又从论坛中见惯了后世人对古代帝王的评判,所以在在这方面做得特别的好,他一反朱元璋那种武夫式的专制、独裁和霸道,谦虚为人,宽和对待臣下,屡屡下诏,虚心纳谏。听取不同的意见。所以在短时间内,也养就了一批敢于上纲上线的大臣。
有一次建文帝偶感风寒,临朝的时候他迟到了。监察御史尹昌隆马上上疏进谏,批评起了皇帝,他说:“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末日出而临百官,故能庶绩咸熙。天下乂安。陛下嗣守大业,宜追绳祖武。兢兢业业,忧勤万几。今乃即於晏安,日上数刻,犹末临朝。群臣宿卫,疲于伺候,旷职废业,上下懈弛。播之天下,传之四裔,非社稷福也。”
听到尹昌隆的这种刻薄又难听的谏言,朱允炆不但没有在大殿上对众大臣作任何的解释,更没有为难尹昌隆,相反,大大地表扬了他,说他说得好,并下诏说:“尹昌隆指出朕之过失,礼部将此事昭告天下,朕也可以此来警示自己。”
正因为如此,所以百官才敢就此事准备劝谏责难皇帝,要是放到太祖时期,那可是没有人敢去触这个霉头。
但是还没有等大臣们的奏折写好,有一件事情的发生,马上就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燕王经过名医的诊治,已经逐渐恢复了神智,慢慢的康复了,不但能够行动自如,而且行事也愈加大胆起来。
在大家还不注意的时候,燕王出府,先是往孝陵祭扫皇陵,然后往晋王府拜见了自己的三哥朱棡,提出要宗人府重新议定周王、代王和齐王之罪,说皇帝议罪有违太祖定制,太祖在洪武二十八年曾经训导曰: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专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皇亲惟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