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部分真相(1 / 2)

回明 无辜的虫子 2564 字 2022-09-04

水师在辽东几近全军覆没,至少在表面上呈现出大明水师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短期内丧失了水上的作战能力。这在朝野引发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朱允炆默默宣布退朝,回到内廷,在御书房内静静独坐,屏蔽了所有声音的来源,将朝堂上的纷争拒之门外,但依旧抹不去嘴角的那一丝苦意。

这就是自己一手导演的结果吗?

这就是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吗?早在开始,朱允炆就预料到了牺牲,也想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找了千条万条的理由说服自己,这都是为了大明好,这都是为了我中华民族好,以为自己已经控制住了事态发展,利用朝鲜和日本的加入,鼓舞起北平那群跳梁小丑造反的决心。

而自己控制住了朱棣和朱棡这些亲王,没有了实际上的精神领袖,北平的造反派就犹如被打断了脊梁的狗而已,就算给他们配上铁嘴钢牙,危害也是有限。事情就在朱允炆想当然中进行,其实早在四年前他已经开始布置,将景清排除于自己的圈子之外,划清界限,引诱徐增寿等人的收买,从那时起,计划就已经开始了。

之后,按照计划,把朱棡、朱棣由老朱召进京师,寻个借口将其留下,这个也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成功,正如朱允炆和朱棣在皇陵的谈话一样,随着朝廷不声不响的收拾了纪纲、穆肃。分散了立场不明的勋戚之后。

在北平一直蓄谋的道衍、袁珙、张玉和金忠等燕王旧部终于沉不住气了,明知道事情败露,朝廷却还是没有什么反应,不得不使他们的心里如同十五个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也不得不使他们狗急跳墙,匆匆的开始转而扶植朱高炽。

过早的蓄谋造反使人没有了回头之路,朱高炽又相比于燕王朱棣来说,威望低的不是一个档次,当道衍等人转而为朱高炽筹谋时,景清又提前一步取得了燕王世子的信任,帮助其出谋划策。进一步联合朝鲜、日本等国,将整个东亚拖入了大明的漩涡当中。

计划是成功的,而朱允炆凭着他从后世来的记忆。加上锦衣卫近年来的收集资料的结果,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整个东亚的形式了,高丽刚刚改朝换代完毕且内部矛盾横生、日本南北朝刚刚结束不久,足利幕府也无法完全掌控大局。利用一场战争统一整个东亚,是后世中每一个愤青都想做的事情,朱允炆也不例外的有那么一点这种情结。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迫切的需要一场战争来树立自己的绝对威望,需要一场战争来铲除朝野间的反对声音。需要战争来建立属于他朱允炆的一言堂,而他立威的最佳目标,无疑是如卡在雄鸡咽喉下的那两条蛆虫,也许大明江山以后会变成一条连绵欧亚的巨龙,但腋下之疾最好是先行除去。

但是此时的朝鲜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对大明表面上是千依百顺,而日本的足利幕府对于大明也保持了一定的敬畏之心,虽然这两个地方都在暗中的做小动作。但至少从表面满足了那些抱着“以德服人”思想的老夫子。而且朱元璋已经将其列为不征之国,自己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肯定会遭到老夫子们的死谏。

就算是身为皇帝,也有许多事情不能任意而为啊,要真的想要自己能够任意而为,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威望。坐在御书房内。默默的想着,要不他就不会如此费劲机心的算计了。朱允炆很羡慕朱元璋的威信,不过他更加知道。老朱的威信来自于战争,以史为鉴,他所知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个有为皇帝,是依赖于非战争培养出的威名达到一统天下。

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一个不是如此,朱元璋亦然,在他后世中的朱棣也是如此,朱允炆知道自己想要实现目的,也是要走这条路的,现在成功了,为什么心里会那么的失落呢?

目的已经达到了,朝鲜、日本,甚至北平被自己的一直示弱已经激起了野心,阴谋时代已经即将过去,以后的日子将会是他朱允炆建立功勋的时候了,为什么他还有那么一点不开心呢?

是为了早就应该想到的,无论在那个时空,倭人都是那么疯狂和不计后果吗?以大内氏被足利幕府压制的仅剩那么一点点力量,也敢对大明发起如此自杀式的攻势。难道他们想和足利幕府一起毁灭,难道他们就不怕大明联合起足利幕府剿灭他们?

是为了殉国的郭英和他手下的三千余名水军吗?是为了现在正在饱受滋扰的永平府附近的百姓,还是为了被屠杀殆尽觉华岛上无辜的冤魂,朱允炆这才发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十分有限。

也许是他没有真正经历过刀光剑影、尸横千里的战争场面吧,也许是源于后世中所受到过的教育吧,就算是经历了八年的宫廷生涯,也曾经下令处死过行刺小维的倭寇,主持刑狱之事时,也圈勾了无数人的死刑,但这次的确是由于他的谋划,令那么多人无辜的丧命,才让他心中这么的不安。

在他的计划中,还会死多少人,他不敢想象,甚至朱允炆也分辨不出,这些牺牲的人,到底是殉国,还是为了他的个人理想而殉葬。他想有一个强大的中国,他不想在两百年后中华子民被人逼的留着辫子,他不想五百年后八国联军的入侵和卢沟桥那响起的枪声。不过这就是理由吗?

几百年以后的事情,凭什么要让生活在他建文天下的子民买单,而几百年后,谁还会记得这些曾经为他们牺牲过的人,朱允炆想起了自己在早朝时的怒火,监察御史尹昌隆、翰林侍读张信等人联名弹劾武定侯郭英丧师辱国,声称其虽死但罪无可赦,请皇上削其爵位,并阻止郢王朱栋和其女的婚事,以免有辱皇室。

虽然知道这个黑锅必须要有人背,虽然知道尹昌隆等人是为了他这个皇帝的面子而转移朝野之间的视线,但是朱允炆还是不能自制的发怒了,因为他更是嗅出了朝堂之上倾轧的势头。为什么就没有人秉公说一句话呢?包括方孝孺在内,这个老夫子不是出了名的木讷耿直吗?

更因为他看到了傅友德、冯胜等老将眼中的不满,虽然不说话。那也是等于无声的抗议,他们是郭英的老战友了,虽然有时候立场不同,但对于郭英的殉国。不免有些兔死狐悲的感觉。

更何况朱允炆感觉心内有种愧疚呢,于是当朝斥责了发起弹劾的几人,并重申郢王和郭英之女的婚事照常举行,特恩赐礼部筹办,方孝孺、刘三吾两人亲自主持。表示了对武定侯郭英的肯定,同时,命郭英之子郭镇承袭父爵,恩准太妃郭氏,也就是原来的郭宁妃暂时回武定侯府居住,以示慰藉。

事情就这样暂时的安定了下来,朱允炆也知道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还是要进行下去。而自己也将会在今后的磨砺中。变得日趋成熟,可能再有牺牲,他的心里也不会如此难受了吧。

不过想起了不可预料的过程,他的心里就有些急躁,一个人是不可能完全把握住历史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办法预料到意外的发生。比如觉华岛的惨案,比如是郭英水师的遇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