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土娃(2 / 2)

黑宝葫芦 悲痛麽名 2670 字 2022-09-04

许多良好的习惯都是培养出来的,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充分地信任孩子,孩子就不会养成说谎的习惯。可是,要培养出一个比较好的行为习惯,奖励比惩罚更为重要。当父母发现孩子闯祸以后,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地责问。

在这个时候,孩子很有可能因为怕挨打而说谎。如此询问孩子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诱导孩子说谎。家长要学会注视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说出真相,或者平和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孩子承认了错误或请求原谅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先表扬他的诚实,之后再进行批评,并且相应地减轻对他的处罚,再教会他在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时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坚持这件事不是他做的,父母也要充分信任孩子所说的话,然后再慢慢地找出这件事情的原因,千万不要按自己的主观意志作出不合理的判断,不相信孩子。因为父母如此去做之后,不仅不会让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反而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甚至长大以后习惯说谎。

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让孩子从小有一种被认同感和安全感,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孩子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妈妈,请不要拿我和别人比较。

8岁的小珊和10岁的小佳一起从学校回到家。小珊很快就走到自己的房间,可小佳却跑到妈妈那里说:“看,我又得了100分。”妈妈看着成绩单,非常满意,夸奖了小佳一番。

“小珊在什么地方?我想看看她的成绩单。她考得一定很差吧?”这时小珊正准备去玩,妈妈就叫住了她,让她把成绩单拿来看看。

果然,小珊的成绩很不理想,妈妈非常生气地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能像你姐姐一样?就是因为你太不用功,不许出去玩,回自己的房间去1小珊非常沮丧地走回到自己的房间。她受了妈妈的一顿斥责,感到自己很没有面子。

有一位美国朋友,没有什么学历,只能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里打工。在别人看来,他好像是处在社会的底层,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然而,他的父母对他却赞赏有加,原因是他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一般情况下,国内的一些家庭在相互比较孩子的时候,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且多为学业方面;西方国家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中国一些家庭常常爱拿孩子的优点与缺点相互比较;西方家庭更多的是自省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他们不习惯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一些家庭在比较时往往只想着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去贬低别人;相反,西方家庭往往注重自尊、自重、自乐。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西方家庭不刻意地去比较,而中国一些家庭的比较则演变成一种很严重的现象:攀比。

在上面的故事当中,妈妈犯了几个错误,对小珊的教育十分不利。其一,妈妈还没看到成绩单,就非常肯定地说小珊的成绩一定不好,这表明妈妈对小珊一点信心都没有。作为母亲,她的这种态度会使小珊放弃努力,而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

其二,妈妈又告诉小珊,她为小珊感到惭愧,使得小珊更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孩子,在妈妈心目中没有一点地位,不受妈妈的喜爱。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其实都需要家长的鼓励,这样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小珊就是一个例子,她一向认为自己是不能和姐姐比的,认为根本没有理由去尝试。

其三,妈妈给小珊设立了太高的目标,小珊望而生畏,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去努力都不能使妈妈满意,结果对树立自信又增加一道障碍。那么小珊的妈妈是怎样想的呢?妈妈以为她对小珊的指责会使她感到羞愧,就此可以产生一种刺激,让小珊以后努力学习,同时促使姐妹之间的竞争,以此来提高小珊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只会使她更加认为自己无能,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妈妈对两个女儿作当面评价,这样做不但对小珊不利,对小佳同样也是不利的。这种比较会使小佳产生更加强烈的愿望,要永远走在妹妹的前面,给自己设置了越来越高的目标,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目标。

假如小佳达不到这个理想目标,同样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位失败者。所以,用这种刺激的办法,对两个孩子身心都是不利的。如果要想小珊以后做得好,妈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拿她和小佳比较,任何此类比较对孩子都是有害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如果妈妈对小珊本来就没有太大信心,还要不时地表现出来,那么,她是不可能帮助小珊走出心理阴影的。

可行的方法是将两个孩子的进程分开,停止对姐妹两个成绩的比较。要关注小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小珊明白不管她的学习成绩怎样,只要她尽力了,都一样是父母疼爱的好孩子。

在幼儿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亲不爱自己,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有那么一篇外国寓言,内容是说:暴风雨中鸟妈妈冒着危险转移小鸟过大海,途中问小鸟长大后能否像今天一样对待妈妈,前两只小鸟都说会,鸟妈妈就松爪丢其落大海,第三只小鸟哭着说:“我知道您养育我们的种种艰辛,我本应用我全部生命报答您,但我很难做到,我只会像妈妈今天对待我这样来对待我的子女。”

鸟妈妈含泪紧紧搂着它飞过大海,重新安了家。有位妈妈看了以后很动情地说:“鸟妈妈为种族繁衍而破釜沉舟的精神太伟大了,我除了要做这样的妈妈,也要这样教育我的孩子,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这样的事情,让人看了心里却总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按理说,对下一代饱含期待是可以理解的,往小里说,孩子是爱的结晶,是生命的延续,往大里说,孩子是国家社会的希望,做长辈的,无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好。尽管不同国度的父母对教育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不可否认,父母为了孩子,能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哪怕生命。

人类和动物一样,爱子女是天性,付出不求回报是爱,希望你过得比我好也是爱,但爱只是一种感情,不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关爱孩子的同时孝顺父母,并不矛盾,做父母的,不是将爱给了孩子,爱就没有了,而正是因为自己也做了父母,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才更应将爱反馈回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爱也一样,只一味单方面的付出,是很容易变质的,只有辐射交汇,爱才能更有生命力。

在独生子女盛行的今天,2+1,4+1的家庭模式,几个大人一个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里嘴里怕化了,爷爷奶奶的宠爱,父母的迁就,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圆中,普遍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人,不懂得和人相处,这样的孩子出到社会,连基本的礼节和人情世故都不懂,处处碰壁,这种只会享受爱不会奉献爱的孩子,是父母期待的教育成果吗?

家长是孩子天生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孩子懂得孝顺父母,很大原因是感受到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敬爱,孩子懂得和同学朋友和平相处,很大原因是目睹爸爸妈妈怎样和朋友同事友好往来。

寓言里的妈妈不渴求回报,表面上看似伟大,实则是违背天性的,因为连动物都懂得“羊羔跪乳”“乌鸦返哺”,人懂得感恩也是很自然的事。孩子受其感染而知道回报母亲,却被妈妈狠心抛落大海,成为教育的牺牲品,更显出这种扼杀天性人伦教育的冷酷和残忍,很难想像,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孩子,又怎会无私的将爱委以下一代。

现在的孩子,正因为承受到太多不求回报的爱,才能做出这样的事:尽一切能力给自己子女最好的,却对父母长辈不闻不问。曾看过这样的漫画:一个孩子在丰盛的饭桌边闹别扭,话外音是‘没啥要啥’。第二幅,一男一女在摆满鸡鸭鱼肉的桌边大咬大嚼,话外音是‘要啥有啥’。第三幅图,一个老人弯着腰站在骨头狼藉的桌子边,话外音是‘有啥吃啥’。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一大家子,子女成家立室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却让年迈的父母食不果腹穿不暖,病疼缠身挣扎求存,甚至去世发臭才被邻居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社会正向老年化发展,每一个人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探望父母将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们可以诉诸法律,以获得应享有的赡养费用和亲情交流机会。”对于伦理亲情的东西,要用法律形式来约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