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人人都是“百万富翁”(1 / 2)

黑宝葫芦 悲痛麽名 2584 字 2022-09-04

第四百四十二章人人都是“百万富翁”

王凡不想自己以后的孩子会成为败家子,虽然自己也不算得十分富有,但是还是略有身家。穷人怕败家,富人更怕败家。任何的财富,都经不起肆意无忌地挥霍,哪怕是富可敌国,也终有败光的一天。

像秦朝那样强大的国家,横扫六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兵强马壮,声势和气浩大,但是却只能延续到秦二世,然后就被一群混混,领着一大帮农民,华丽丽地推到了,最终消失在历史当中,不复存在。

在我国历史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出身最为卑微,阶级成分至少属于三代贫农,做过和尚,要过饭。但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在我国历史皇帝当中却是数一数二的,例如军事才能,历史上除了李世民,恐怕很难有第二皇帝比得过朱元璋了。

此外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成绩也是斐然,总的来说朱元璋称得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但感到遗憾的朱元璋的子孙确实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毛主席也说过:“《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看我国历史,我们可以总结一个规律,每个朝代都逃不脱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开国皇帝的能力都是超强,儿子能力次之,孙子能力再次之,到后来就是一些扶不上墙的阿斗,最后就是这个朝代的灭亡。

接着国家又产生一个能力超强的开国皇帝,一个新王朝又诞生,子孙的能力又一代不如一代,最后这个朝代也完蛋,周而复始重复这样一个规律。这也是后来黄炎培老先生向毛*主席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后来毛*主席说要跳出这个周期律,得到的答案是民主。

其实这个规律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朝代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家族、一个企业也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古话说,富不过三代,第一代白手起家,开创一番事业,到第二代基本也是守成之主,第三代不要说创造财富,守住手中的财富都不可得。

根据有关报道我国95%民营企业家富不过三代,甚至对不少富有家族及企业来说,不是富不过三代的问题,而是能否富过两代的问题。而且“富不过三代”并非中国特色,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穷孙子”问题。

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富不过三代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朱元璋个人能力可以说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强的,但是朱元璋当时却是最穷的,也就是说基本上是个穷光蛋,后来他的子孙可以说最富有的,皇帝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他的子孙能力却不是最强的,甚至很多能力还特别的低下。

所以说,历史朝代的更替,基本上高能力者的代替低能力者的过程。富不过三代原因也就在于此,后代所拥有的财富和他的能力不相匹配,最终财富也就会发生转移。

能力如何来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人力资本如何获得?人力资本获得途径,无外乎两个,一个通过学校教育或者书本这种形式获得,另外一个就是社会实践、通过工作经验累积获得。朱元璋虽然是要饭出身的,可并不是文盲,他可是军中的秀才。朱元璋人力资本获得就是通过是残酷军事斗争当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其次人力资本获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动力。在经济学中就是激励,根据经济学原理,人们根据激励做出行动。朱元璋因为是个穷小子,他是有很强烈的动力去获得人力资本的,但是朱元璋的子孙还是富二代们,对他们来说,根本上是没有动力去提高人力资本,因为他们财富本身就拥有嘛。其次要创造财富、去工作、去学习,也都是要面对风险的,要付出很多成本,甚至如朱元璋们那样去造反,那是是要掉脑袋的。因此朱元璋的子孙基本上丧失了获得人力资本的动力。

其实这个原理也说明为什么农村出来学生或者贫困地区的学生高考成绩更好,而向温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学生高考不理想?因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有获得人力资本的动力,而发达地区的孩子是缺乏这种动力的。

大概是清朝,汾阳有个姓裴的卖买人,做口外生意发了大财。多年在外漂泊,一朝归故里,便大兴土木,在城里建了个大宅院。又在城边村买了几十亩好地,当起了财主。只是他前妻早逝未生养,后娶得老婆在他年近半百才生下一子,取名良宝。老年得子的裴财主可谓欢喜不尽,美滋滋得他不知有多高兴,总算有人能继承万贯家财了。可那宝贝儿良宝,打生下来就没笑过一次,裴财主请医拜神都不顶用。

转眼良宝已两周岁,生日的那天,他妈吃完饭抱着良宝招呼佣人收拾。这时,一个女佣可能是脚下一滑,手中的一搭盘子摔在地上,“叭嚓。”奇怪的事发生了,怀里良宝开口大笑起来,可人们打扫完地上的碎盘子,这孩子又象以往,板起脸愣瞅人,怎哄也不笑啦。

裴财主拿了盘子试摔了几个,良宝马上又笑啦,可就一下。他立即叫人把几席饭桌上的盘子都端来,叫人们摔,看他良宝笑。就这样折腾,几卓席器摔完不算,还又叫人买了几筐。可那良宝也就是摔一次,笑一回,摔少了还不笑。不过,裴财主总算知道自己孩子不傻,从此每天都摔些盘子碗哄孩笑。

岁月如箭,良宝在裴财主百般宠信,万般溺爱下已长至十七大八。可良宝就是不好读书学武,只爱玩鸡斗狗,结一帮狐朋狗友,成日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人送外号“裴良拔”,意思跟现代说纨绔败家子一样。

没过几年,他妈因气加病离了人世。裴财主已年老无奈,只得任由“裴良拨”放荡。他怕这败家子儿子败尽家财,就把积蓄和值钱的东西换成五十俩一个的元宝,分别藏在大院各房墙脚,各房顶瓦笼下。临死前,嘱告“裴良拔”:“孩,家里几十亩地的租金,足够你生活用,但有一天你过不下去,咱这宅院可不敢整体卖,千万要拆得卖,切记,切记……”瞪眼死了。

处理完后事,大院里就剩下“裴良拔”一个人了,以前的佣人、长工也怕跟上他受气攒不上钱走啦。“裴良拔”还是窑子进、赌场出,旧学不改。简单的去饭庄吃顿饺子,都要让老板把饺子上的面边揪了才吃。耍起钱来还是大少爷派头不倒,一次惨输就把乡下几十亩地输了,还欠下了高利贷。

债主追要钱,“裴良拔”已是身无分文,就求债主把大院抵压上,再借钱去赌场翻本。结果,借贷来的钱一夜豪赌,又输尽光。债主再次逼还钱,他就把裴财主留下的大院三不值卖了来还高利贷。可怜裴财主临死前说得话,他都忘得一干二净。要听他老子得话,拆得卖,寻出银元宝足已还债,也能接济他生活。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家,“裴良拔”没几天败光了。一无所有的他不思自食其力,过起了流浪、乞讨的生活。

一日,满脸污垢,衣着烂缕的“裴良抜”乞讨,来到以前他常去的饭庄门前,老板怜他,便叫伙计给下了一碗面,饥饿的“裴良拔”狼吞虎咽就吃了,还对老板说:“老板,这是什么面,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