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搞商业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以前华东政府从来没有国企,而如今教育部要搞企业,基本上也就是帝国成立后第一批国企了。
这完完全全就是变相的国企。
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部搞企业,不是涉及那些太暴利的行业,而是从教育花费自身出发的。
再则也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环境而设立的企业,教育部的企业将大量招收实习生。
不过教育部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人才很多,而且都是有闯劲的年轻人,加上各大高校也是搞科研的,在技术上也是有优势的。
教育部可以先一步看到一些有潜力的行业,从而先人一步涉及这个新行业。
学生还经常搞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对于教育部的企业来说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教育部第一步瞄准了蔬菜市场,恰在此时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还不普及,而这技术正好掌握在农业高校手上。
章太炎的创意一传递下去,下面的商业管理高校挑选出来的学生们马上意识到了其中的价值。
先说这个蔬菜销售平台,可以通过廉价多销的方式来吸引顾客,之所以能够低价销售蔬菜,就是把那些小摊贩砍掉,那些小摊贩一天也卖不了多少菜,他们的个人产值非常低,而他们要提高个人产值,只能在蔬菜上面增加售价,这无疑给市民们带来了负担。如果把十个二十个小摊贩的利润集中到一个销售平台上,甚至更多,那利润就很可观了。
廉价多销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胜在这个平台值钱,教育部可以发展特种养殖,养一些野猪之类的这样噱头大的东西,或者什么王八、雉鸡等等特种养殖品种,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来销售这些特种养殖农产品。
如果这个时代有‘有机蔬菜’这个概念的话,也可以搬进去,不过反季节蔬菜却是有了。
架设这样的农产品销售平台,首先得有足够的资金来形成规模,否则就没有利润产生,再则需要一个完善的货物调配系统,以及平台自身良好形象。
负责策划的学生小组很快就拿出了一个完善的策划方案,销售平台可以打出――‘与学校一样的食品安全检测力度’的口号,并将学校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拿到销售平台上,与有关食品检测部门形成双重检测,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现在人们都知道,学校的食品安全检测是中国最严格的。
在服务上一定要笑脸迎人,买菜的员工可以从那些低端学校里挑选素质高的毕业学生来担任。
在蔬菜供应上,则可以在各地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以教育部可以动用资金以及人才、技术优势,发展蔬菜种植基地非常简单,也非常容易击败竞争对手,甚至可以演变成一个蔬菜供应的垄断体系。
这个策划方案递交给华东银行之后,华东银行马上放了一亿元的资金给教育部。
教育部一搞商业,那还真是不得了,很快教育部又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基金会专门提供资金给那些学生创业。
学生若有什么好的创业创意,那么可以找基金会,如果基金会觉得创意可行,就会给钱帮助创业。
这当然不是免费的午餐,基金会是要占股份的。
像这种基金会华东集团也有,中盛、华盛集团都有,那些要创业的年轻人们都可以去找这些基金会碰碰运气,若是被基金会看重,资金就不是问题。
目前这些基金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创业者必须具备民族意识,因为基金会要扶持的是民族资本商人。
这些基金会的存在,可以为很多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基金会的盈利则用来继续给其他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基金会能否盈利,主要看把关力度,不过有时候看似不是很具备潜力的创意,基金会也会给些钱让年轻人去试试。成功了固然好,但不成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基金会如果一味的要盈利那就错了,那成为一家营利性的机构了,基金会的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年轻人完成他们的梦想。此时帝国的商业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了,像这样的基金会的数量还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