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李傕兵犯长安 王允宫前自刎(1 / 1)

却说李傕、郭汜得知董卓、李儒被杀,大惊之下带着三千飞熊军弃董卓家眷郿坞连夜逃往西凉。

次,董卓家眷、亲属得知此事均都惊慌不已,九十余岁的董母更是破口大骂。而就在此时,吕布以及得到消息的皇甫嵩的带军将郿坞包围并且各自带着千余精锐杀入郿坞宫之中。

待二人入内相遇后稍作商议,皇甫嵩便命人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而董卓家眷、亲属,不分老幼,全都抓起押送长安,董卓之母亦在此列。在这过程中董卓的族弟董旻、侄董璜奋起反抗杀死、杀伤数十军士后被赶来的弓弩手成刺猬一般浑上下挂满箭矢而死。

之后吕布、皇甫嵩二人率军将郿坞仔细的搜查了数遍,搜缴黄金数十万,白银更是不计其数,绮罗、珠宝、器皿、粮食更是无法计算。

待二人率军押着董卓家眷、亲属以及收缴之物回到长安报知王,而王又将此报知刘协。然而刘协此刻却还在为郑峰不愿辅佐自己潇洒离去之事伤心难过,便将此时尽数交与王来办。

王得到授权后便于收缴之物中取出约有三成犒赏军士,接着又于都堂设宴,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在庆祝之后,王同众官商议一番之后,责令军士将董卓尸首托至闹市以脐中为灯用火点着,却是将董卓之尸点了天灯!而董卓肥胖,被点着后,上油膏顿时自尸上流出;长安城中得知此事的百信以及路过者无不拍手称快,践踏董卓尸首。

王见百信如此,忙命军士押着董卓家眷、亲属于长安城中绕了一圈而后至闹市中砍头;又将董卓之母以及子女绑于木桩上,于前立下一木牌,上书“此生养乱国恶贼之母”以及“此乱国恶贼之后”,接着命刽子手在董卓之母和子女惊恐之中割开血脉,以至几人血流尽而死。

逃到西凉的李傕、郭汜二人得知此事后写下求赦书命人送至长安,王接到后自觉内有吕布执掌大军,外有义女夫婿郑峰为一州之长,天下间无人敢抚自己的虎须,便将求赦书弃于一旁,对来使道:“董贼跋扈,此二人助贼为恶;今虽大赦天下,却不可赦此二人!”

众大臣闻言大惊,一文士出列劝道:“常言道只诛首恶,今董贼以死,何必再追从者?”

王闻言大怒巡视过去,见是黄琬压下心中怒火道:“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说罢便不在理会黄琬,命武士将递书之人乱棍子打出皇宫。

使者出皇宫后不敢于长安停留乘快马往李傕、郭汜军马扎驻之地而去。待李傕皱眉道:“今王老贼不愿赦免吾等,不若散军马各自逃生!”

被李、郭二人劫持的贾诩闻言忙阻止道:“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二位将军矣!不若集众军士,杀入长安与太师报仇!若胜,则奉朝廷以正天下;若不胜,走亦未迟!”

李、郭二人闻计又稍作商议均想不出其他计策,便谴亲信于军中以及周边散播谣言,又过一段时间便聚起十余万人分作两路杀奔长安,路上又遇为报董卓之仇的牛辅。三人商议之后将两路以及后来的万余军马何在一起,然后以牛辅为前锋继续往长安而去。

待牛辅至长安,吕布率军杀败牛辅,并于乱军中斩杀牛辅

。李、郭二人二人得知此事后忙于贾诩处问计,贾诩稍作思考便道:“吕布虽勇,然却是无谋之辈!二位将军可出一人引一军分两部,一部守住谷口,每他厮杀,另一部抄其后,效彭越挠楚之法,鸣金进兵,擂鼓收兵。另一人率余下径取长安!届时吕布首尾不能救应,必然大败!”

李、郭闻言依计行事,而吕布果然中计,在得知郭汜率军去袭长安时大惊而退,却被李傕率军一通好杀,折损近半军马后方才回到长安。吕布见军马损失近半知晓难当李、郭二人军马于是连夜将自己和王若华的行礼准备完毕,以便长安被攻破时不必匆忙而逃。

李、郭二人围城数后夜里,一些受过董卓恩惠的守城军士伺机引来李、郭大军,又趁因换岗守备松懈之机打开四门放叛军入城。

吕布得知叛军攻入城后忙命曹引数百亲卫去接王若华,而自己则带着所有聚集起来的军马前去阻拦叛军。然而此刻却为时已晚,吕布率军战不多时便再难抵挡,无奈下只好领着残兵往王府而去,行不一会曹率着亲卫护着坐着王若华的马车而来。

吕布回合曹后忙往皇宫而去,待至宫门前却见王持剑立在宫门外。吕布忙上前劝道:“今大势危急!请岳父大人上马,同小婿出关,另图良策!”

王闻言摇头道:“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吾奉以死!奉先可东去投奔寰宇,辅寰宇平定这乱世,还大汉一朗朗乾坤!”

吕布闻言又劝,然王执意不肯,而此时李傕、郭汜已率军临近,吕布见此哀叹一声引残军护着王若华以及家眷,不顾王若华如泣血牡丹一般的惨嘶声一路往东杀出城往幽州奔去。

而另一边,李傕、郭汜率军来到宫外,见王持剑而立,恐有埋伏便止军上前喝到:“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贼子何故无端杀之!”

王似是充耳不闻,举剑于前轻轻抚摸了躲在宫墙上的刘协见王自刎,顿时领会了王所谓的退敌之策,哭喊着想要下城墙去扶王,伺候在一旁的宫女、侍卫见状恐刘协有失,忙上前止住刘协的举动。

而李、郭二人见王自刎怒火更甚,便命亲信将领引一军于王府上屠杀王家眷,又命人枭下首级挂于长安城城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