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8章 这个华夏太稳健(求订阅,求支持)(2 / 2)

其实,在他看来,这不过只是一次正常的任务而已。

一阵寒风呼啸着朝月台刮来。战士们都哆嗦了一下。杜明威中尉朝着的手表瞥了一眼,然后说道。

“全体都有,上车!”

加挂在快车后面的车厢,是一辆装甲车厢,所谓的装甲就是十毫米厚的钢板,足以抵挡最新式的步枪射击,而且车厢顶部还有一挺水冷机枪。

这只是一次很普通的任务。

终于,在杜明威的念叨中,列车再次启程了。

在列车启程后,朱国强在车上和李来亨两人把酒言欢,聊了很长时间,甚至还聊了一些和李自成有关的旧事,直到深夜时,略带些许醉意的朱国强才回到的包厢里。

不过他却一直睡不着。

夜色已经非常深了,尽管是豪华的车厢,可是车厢里还是咣咣作响,让忧国忧民了一辈子,刚给自己放了一年多假的朱国强,躺在车厢那张1.5米大床上睁着眼睛睡不着。借着车厢外的月光,他定定地望着天花板。身边的玉儿也醒了过来,她上了年纪的陛下还在那沉思,兴许还在忧国忧民吧!

其实,现在太子爷主持国事,不也好好的吗?

现在忧国忧民一辈子的陛下是时候享受一下人生了,当然,更让玉儿满意的是,现在陛下是她一个人的!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点小心思。

其实那怕就是朱国强,也有他的小心思。

比如说,在平国——那是崇祯皇帝长子朱慈烺的封国,在天竺那边,经过朱慈烺几十年的经营,已经开拓了千里江山,治下百姓数百万,现在的平国倒也颇为富庶,甚至早些年有不少崇祯遗老遗少去追随他。

在平国的时候,朱国强还真的认真考虑过自己的身后之名。虽然他是以外藩继大统,可他可是真正受命于危难,而挽狂澜于既倒的一代雄主,等驾崩之后,庙号肯定是圣祖——他当圣祖可是名至实归的,倒不是说他是圣人。

而是因为他中兴了大明江山,还把国势推到了鼎盛,大明国土辽阔远超历朝,百姓安居乐业远胜历代。这样的文治武功,那怕就是汉武唐宗,都不能和他相比。

汉武帝,把国家打烂,也不过是打败了匈奴,开了西域,

唐太宗呢?也就是一个开元盛世而已。

搁自己这——堂堂“乾圣盛世”又岂是吹的?

先解决了建奴,然后又赶走了流寇,让百姓安享太平,用海外移民,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明的粮食危机和人口压力。而在激进的海外扩张中,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大明的国际政治军事强权地位,而工业革命更让大明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成为世界工厂,确立经济霸权,在大明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大明治下的和平”——这是一个大明治世的时代。

这样的“乾圣盛世”,历朝历代,谁人能及?

所以他的庙号也只有“圣祖”了!

圣祖皇帝……

这个名号也不错啊!

可另一方面,朱国强却深知人性。

或许眼下会有不少百姓觉得对让自己这样的圣祖皇帝统治,那是大明百姓几世修来的福气。

可是再等上几十年,或者一百多年,他们中会有人觉得,他以外藩登极是名不正言不顺,到时候,会不会有人推出平国王室,来说什么正统?

正统?

朕力挽天下于将倾,难道比不上一个名义上的正统?

正统?

有谁比朕得天下得的更正统?

可万一要是将来有野心家,拿这件事说事呢?

野心家……世上难免会有野心家啊!到时候,会不会在诸夏内部掀起一场波澜呢?

已经跟了陛下多年的玉儿那里知道陛下的心思,她把一只手搭了过去,低声笑道:

“爷怎么还不睡觉呢?是不是还在忧心着国事?您不是说,有太子在,您放心吗?”

朱国强看了身边这个和自己一起“离家出走”的女人一眼,然后又叹了口气道:“太子在,我是放心,可我还是不放心不下啊……世人皆言我是大明中兴之君,可实际上我汉光武帝那样的创业之君。而且我所开创的这份基业,远超历朝历代,那怕就是他铁木真也远不如我。朕打下如此大的基业,看似功业,可是将来,万一要是出了什么乱子,那可是不堪设想啊!”

为什么会不堪设想?

因为他打下的江山太过辽阔,而且他还搞了个诸夏体系。

为什么要把那些宗室,还有自己的儿孙们封建到海外?

其实,就是为了给大明,给华夏一个容错空间。

仅仅只有有一个大明,不仅难以管理如此辽阔的土地,还有风俗习惯迥异的人群,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容错或者试错的机会。

为什么春秋战国,是华夏文明最为璀璨的时刻,因为在那个时代,各国都在各自的方向内发展着,但是最终诸夏的体系却被秦国的郡县和耕战所取代。

从此大一统,就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必然!

也正是从秦时,华夏的大一统就遇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无法试错和更不能容错的困境!

其实大一统的华夏文明,本身也是人类文明中的发展路线。而历朝历代,为了维系这个“大一统”,又将推行了文明上的大一统。

这也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所谓的“独尊”,其实尊的是“大一统”,只有统一的思想,才能造就天下的大一统。这也是为什么,秦汉之后,历朝历代国人都有“一统天下之志”。其实,这就是“思想上的统一”的必然。

从此之后,“一统天下”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

华夏文明追求的是“天下一统”。

而也就造成了华夏文明的另一个窘境——不仅失去了试错能力,甚至失去了容错能力!

在春秋战国时,除了战国七雄之外,还有一大堆诸侯国,也正是这么一大堆诸侯国的存在,才会有所谓的“百家争鸣”存在,才产生了不同学派的思想涌现及各家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那是华夏文明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是为了救世?扯淡呢,他是为了得到某国国君的重用,推行他的儒家。

此地不留自爷,自有留爷处。

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这样的文明内部竞争之中,文明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而不是陷入“三百年轮回”之中,华夏总是在盛世与乱世之间游走,一次次的兴盛,一次次的衰退……

而相比之下,欧洲呢?

欧洲大国小国一大堆,什么王国、公国、侯国以及城邦之类,正是这些国家的存在,让欧洲进入了他们的“百家争鸣”,有识之君招揽人才,有识之士兜售才学于各国。他们推行着大体相似却又有所不同的治国之策,他们或是重商,或是重兵,或是看重科学,或是看重宗教。

如荷兰,英国的重商,如法国的君主专制,如普鲁士的重兵,如西班牙的宗教至上,他们所执行的路线或许存在不同,甚至互相攻伐,但是,也正因如此那个基督文明,却在这样的内部竞争之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中最辉煌最灿烂的一部分——甚至定义了现代人类文明。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的路线到最后都走进了死胡同——比如西班牙,比如威尼斯,比如普鲁士,比如荷兰,但是只要有几个国家的路线走活了,整个文明也就有了活路。

这也是在另一个世界,基督文明在19世纪定义了现代文明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走错了路的国家呢?因为同文明之中有成功范例可以参考,推行改革,转变方向也是比较容易的。

其实,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哪里走比较好呢?这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河面上风平浪静,可是河下却是暗潮涌动。

哪里水深,那里水浅,那里暗潮要命。

只有摸了那个石头,才知道答案。摸到深水区会呛水,摸到暗潮,那是会死人的!

这也就是华夏这个大一统的文明所面对的困境——没有试错的本钱,只能谨慎前行。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这样的局面下,任何有识之士,都会反对激进的改革,并不是因为他们保守,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华夏根本就没有任何试错的空间!

于是乎谨小慎微的心态,求稳的心态,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主流思想,甚至也正是这种求稳的心理,导致了华夏文明陷入了另一个怪圈——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