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连忙点头,“北平度百姓每年都会将粮食卖给燕王府的粮铺。”</p>
“儿臣将这些粮食储存起来,即便遇到灾年,粮食稍微涨价,卖给百姓也不会赔。”</p>
“加上北平府还有官方预备仓,义仓等粮仓。”</p>
“这些粮食百姓吃一年没问题!”</p>
朱元璋眼冒精光,他非常看重粮食。</p>
朱棣这么解释,朱元璋就能想象得到,北平府根本不缺粮。</p>
所以。</p>
朱元璋心里更加震撼!</p>
这还不算赈灾粮,以及周边州府粮商运粮过去。</p>
如此盛况,即便是富饶的,苏州扬州都比不过。</p>
朱元璋又问,“遇到灾年,北平府百姓哪来的钱购粮?”</p>
朱棣回答,“北平府百姓不缺钱,他们出售粮食,辣椒,棉花就能赚不少钱。”</p>
“农闲时,北平府青壮年都会去作坊里打短工赚钱。”</p>
“这几年来,北平府百姓至少有五成,自建青砖红瓦水泥房。”</p>
朱元璋眼珠都瞪圆了,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p>
“竟然有五成百姓都建了青砖水泥房?”</p>
“是的!”</p>
朱棣肯定地点头。</p>
“好啊,太好了!”</p>
朱元璋瞬间兴奋起来,乡村里百姓住房如何,最能体现他们的经济状况。</p>
特别是造价极高的青砖红瓦水泥房。</p>
朱元璋不由追问,“北平府百姓那么有钱,士绅们有没有剥削他们?”</p>
朱棣笑了,“早些年有过。”</p>
“后来宋大人指点士绅们如何赚钱?”</p>
“比如百姓建房时,跟士绅们购买青砖红瓦。”</p>
“儿臣还让士绅们跟朝鲜通商。”</p>
“许多士绅并非天生就奸诈,甚至很多士绅都想跟乡里乡亲和睦相处。”</p>
“加上他们族中子弟,进入学堂学习参加科举,都有燕王府管控。”</p>
“即便有些劣绅想要欺压百姓,也不敢。”</p>
“至于官吏,没有士绅跟他们合作,他们有心无力。”</p>
“谁要有坏心思,即刻就由百姓告到燕王府。”</p>
朱元璋更加激动,“北平府已经相当清明了!”</p>
朱棣很是自豪,“回父皇,确实如此!”</p>
“好!想不到咱大明竟然已经有了大同之地?”</p>
朱元璋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却很快想到什么,板起了脸。</p>
“怎么没有人跟咱上奏过这些?”</p>
朱棣一怔,“父皇恕罪,咱以为北平府布政使等相关官员,会跟父皇禀报。”</p>
“他们这些贼官!”</p>
朱元璋有些恼怒。</p>
朱棣也想到什么,顿时嗤笑一声。</p>
朱元璋白了一眼朱棣,又看向宋隐。</p>
“咱不知道长城,黄河,长江三道防御战线,也被你小子看破了?”</p>
“你觉得咱这样布置如何?”</p>
朱棣和朱高炽有些着急地看向宋隐。</p>
宋隐微微一笑,“皇上这三道防线,内可抵御藩王内乱,外可抵御外族入侵,可保大明江山社稷无忧。”</p>
“此等谋略,常人想不到。”</p>
朱元璋脸上得意,他可是研究了历朝历代经验,耗费数年研究才想出来。</p>
他确信,即便后世君王再如何昏庸?</p>
只要有这三道防线,都能保住大明国运。</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