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广州(1 / 2)

看来水师大幅度扩充就在眼前了。他思绪开始翻飞,如果调自己到长江水师,怎么办呢?</p>

柳德英走了,他又考虑了一会儿,终于狠狠心,在建船坞的拔款上作了修改批示。</p>

风帆时代的海军战舰要想经久耐用,最关键的就是采用充分干燥的木材,木材中的水分需要阴干,这往往需要把木材妥善存储好几年的时间来干燥。这样造好一艘船至少要三年的时间,最理想的是六年。</p>

可是紧急的情况下,也只能使用干燥不足的木料和质量较差的木料造船,这样很快就可以造好一艘船。但是一旦船体结构封闭,干燥不足的木材会逐渐腐蚀,船体又长时间受到海水侵蚀,经常受到风暴的洗礼,结构框架便很容易松动。所以,要定期的把船舶停靠在码头上进行大修,否则松动腐蚀可能会经不起风暴的考验,整艘船的寿命也会降低。</p>

如果船如果造得好,再加上定期得维护,它可以轻松挺过五十年。因此,对于一只舰队来说,拥有干船坞,用于定期维护自己的军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船坞进行水线以下的定期检修,可以保持一支强大的后备舰队。如果没有船坞,要维修船只,就必须把船拖离水面,或者在水上使船向一侧倾斜,这些办法只能用于较小的船,而且非常危险。</p>

良好的造船工艺与定期维护,可以延长战舰的服役寿命,这对于一只希望保持强大的海军来说十分重要。尽管这钱不是小数目,他还是狠狠心,作了批示拔付。</p>

义军直抵江门,击溃了正在进攻、要收复此地的清军。随后在明军协助下,走顺德,过番禺,以令人惊异的速度逼近广州。而这时的明军除了会合之后一万两千正规军,外加由海路赶来支援的水师一部,又增加了两万多的起义百姓,气势大壮。</p>

而在惯性思维下,广州的清军在明军兵临城下时还没有醒悟过来。他按照自己的思维,认为是偏师来取广州。</p>

后路不靖,孤军深入,兵家大忌。清军按照自己的判断再来看逼近广州的明军,便觉得事态并不是那么严重。</p>

首先,明军的数量虽多,但其中有大量的起义百姓,如果强行围城,必然会分散力量,给清军以个个击破的机会;其次,广州的清军尚有万余</p>

,再召集周边零散的军队,又有坚城可恃,数量并不占太大优势的明军、贼军混合部队想攻破广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陆上的饷道粮道而临威胁,靠海运,又能撑到几时?</p>

错误的判断丧失了最后的逃生机会,先锋明军由于兵力不足,尽管加入了义军,依然没有能力围困城池。双方在广州城下经过了数次小规模的交锋,清军无法撼动明军。而明军则在城西南稳固了营寨。</p>

清军退回城内后,一面加强城防,一面等待周边援军。此时的李士桢四下传令,将周边县镇已经为数很少的绿营清兵尽数调来广州,还召回了正在清剿义军的李虎、李豹所部。在他看来,积少成多,只要在兵力数量上压倒明军,不仅广州城无虞,且能在明军露出疲态时予以反击。</p>

这样成功的例子在清军的征战史上并不少见,最出名的自然是肇庆和南京两次战役。两次防守反击。击败了当时盛名无双的晋王李定国和纵横大海的国姓爷郑成功。自然令李士桢感到骄傲,也对这种战法青眼有加。</p>

事实证明,老经验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当李士桢正为广州城内的兵力不断增加而感到欣慰时,明军主力轻取佛山。直抵广州城西。并立刻分兵向清远进攻,封闭清军北逃的门户。</p>

至此,广州已经处于四万明军、五六万义勇乡民的包围之中。虽然包围圈还不是很严密,但广州清军想突围而出也不容易。就在李士桢惊愕莫名,城内清军举棋未定的时候,明军迅速发起了进攻。一部明军在水师配合下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城,进攻城东北的各处炮台;先锋明军也出营作战,攻击城西南的要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