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农村,特别是女孩,能读到小学毕业已经很不错了。这几个,应该就是刚刚小学毕业的。</p>
不过,山区的小孩确实长得矮些。这也是宣传队担心招不到人的一个原因。</p>
好不容易才把这几个小孩说走,又走过来几个男孩。这几个男孩到是长得不矮,但是,看着都吊二郎当的,嘻嘻哈哈也没个正形。</p>
仰亚他们也勉强问了问:</p>
“你们都会些什么?”</p>
众人摇摇头,‘不会!’</p>
“会跳舞吗?”</p>
“不会!”</p>
“会吹芦笙吗?”</p>
“不会!”</p>
一连来了好几伙人,却就是连一个满意的都没有。</p>
旁边,也有好些大人老人们在看着,说:</p>
“你们也不要太挑了。像你们那要求,哪里有啊。就说吹芦笙吧,你如果要老的,我们这里还有几个会吹的,年轻的小孩,现在,可没几个会吹芦笙了。”</p>
“是呀,再说了,这几年,孩子刚刚可以上学,可是,老师也紧缺,能教他们认识几颗字就不错了,还有老师教这些?”</p>
一直到中午过后,才由村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女领着两个稍大点的女孩过来:</p>
“支书、宣传队的领导,这是我娘家两个侄女,就是最远的那个寨子里的。昨天,她们在寨子里看到了宣传队招聘的广告,今天才赶了过来,又不敢亲自来找你们,所以,才叫我这当姑的带过来,你们看看,她们行吗?”</p>
仰亚三人,一老半天也没看到一个合适的,有点心里烦燥了。</p>
可是,等他们一抬头,眼前这两女孩,应该还算不错的。至少在身高上,比起刚才来的,要稍高那么半个脑袋。只是总低着头,看不清脸。</p>
“啊,那让她们过来看看。你们不上学了?”</p>
“不上了,这学期开学就不上了。”</p>
“你们上到几年级了?”</p>
“初二。”</p>
“那怎么就不上了呢,明年就初中毕业了呀!”</p>
“哎呀,你们也别问了,现在的女孩,都不想上学。所以,这两个,本来可以上的,可是看到其他女孩都不上了,家里怎么跟她们说,就是不想去。”两女孩的姑姑忙在旁边帮她们解释。</p>
“你们都会些什么?”</p>
“在学校,老师也教我们跳过舞。”</p>
“跳什么舞?你俩跳一段来看看?”</p>
“北京的金山上、阿瓦人民唱新歌!”</p>
“芦笙舞会跳吗?”</p>
“会一点点。”</p>
“那你们俩跳一段吧。”</p>
两女孩转过身去,悄悄说了一下,边唱着边跳了一段‘阿瓦人民唱新歌。’</p>
跳完,仰亚和另一个老师看了,虽然不是那么标准,但是能看出,她们还是有一点基本功的。两人对看了一眼,在心里头已经认可了。</p>
“再跳一段芦笙舞看看?”</p>
“可是,没有帮我们吹芦笙的呀?”</p>
是的,芦笙舞,是跟着芦笙的曲调而起舞的,没有芦笙,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始。</p>
仰亚他们下乡来招聘,当然也知道会遇上这样的事情,所以,仰亚都是把自己的芦笙带在身边的。</p>
“仰亚,那你给她俩吹一段。”一起来的老师对仰亚说。</p>
仰亚拿过芦笙,十指一动,轻轻一吹。</p>
村寨里,农闲时节,或者是节庆时,也还会跳一些芦笙舞,不过,能芦笙的,可都是些老人。</p>
今天,仰亚这一吹,可比起那些老人吹起来要好听得多。两女孩慢慢地跟着曲子跳了起来。</p>
一曲跳罢,比起刚才的‘阿瓦人民唱新歌’要好得多了。看来,平常她们也没少跳过。</p>
团里的老师和仰亚都舒了口气,看来,终于能有两个带回去交差了。</p>
“过来,你们俩叫什么名字?”</p>
“我叫翁妮,她叫科妮。”</p>
“老师,你是说,我家两侄女是通过了?这个是我亲侄女,科妮是我堂弟家的。”两女孩的姑姑忙凑过来跟仰亚他们解释,看得出来,她脸上有多高兴。</p>
宣传队老师轻轻点了下头。</p>
“还可以吧,带到团里再好好练一下,应该还可以的。这样,你们今天先回去,我们可能还要在这边招聘一天,你们也回去跟家里阿爸阿妈商量一下,如果愿意,后天早上,你们一起过来,到这里集中,我们带着你们一起回去。”</p>
女孩的姑姑搂着两女孩,高高兴兴地走了。</p>
第二天,一天,还真的没有碰上有合适的。</p>
第三天一早,女孩的姑姑就把叫翁妮的姑娘领了过来。</p>
“另一个,叫科妮的,她不走了吗?”</p>
“啊,她昨天回去想了想,她又不想去了,她阿爸阿妈也不太想让她去,所以,她今天就没来了。”</p>
就这样,仰亚他们吃过了早饭,就只带着叫翁妮的姑娘一起回了宣传队。</p>
刚回到团里,其他几路人马也都多多少少带了几个人过来。仰亚刚一走进院子。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p>
“啊?莫卯?是你?你也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