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一幕,着实令人觉得不可思议。</p>
汩汩的酒水不住从玉碗中流淌而出,仿佛成了一道泉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贺知章也算是见惯了大风浪之人,见到这一幕,却也是大惊,“莫非这边是方外之术?道法神通?”</p>
以他的身份,修道者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隐秘。</p>
“非也,此才气尔。读圣人之书,养文华之气,能为人所不能。”这的确不是道法,而是他特意给儒家开辟出来的运用之法。</p>
儒家自董仲舒开始,便讲究天人合一,即人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p>
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p>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p>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p>
在唐朝之前,这种关于“天人合一”的阐述实际上还是很模糊和抽象的,一直到南宋朱熹将理学大成,才真正的让“天人合一”的理论完善。</p>
即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且是善的,理将善赋予人便成为人之本性,将善赋予社稷便成为礼,凡尘纷扰,人很容易迷失“理”之本性,社稷也会失去礼之根本。</p>
想要成就圣人,就需要格物,即推究事物道理,从而寻找到理,也就是致知。</p>
也就是《大学》中强调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p>
朱熹的理学道理,本身只是学术学问,并不涉及到任何的修行道理。但是,却也足够为王曜景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p>
他以“理”来阐述天命,更加细致的加强了人与天的交流。</p>
此事对于天命来说,也是有裨益的,至少……能更好的割韭菜。</p>
天命并没有人格化的意识,正如有句话说的,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天命也是。</p>
它不在意生灵认为它是善还是恶,亦或者其他的属性,它可以是天命,也可以是道,也可以是理,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得到它的认同。</p>
王曜景现如今,以全真道法为根基,以人身之气运以及人自身对天地的理解,化作独属于儒家的神通术法。</p>
这种术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道法还要便利。毕竟,这种术法直接与天命相连,只要你写出来的文章诗词,能得天地威能,便可得天命降下威能。</p>
若说起来,倒是跟道家的青蘸有几分相似。</p>
所谓青蘸,便是书写各种词句,赞扬上天,获得上天的庇佑。如后世很著名的一句“惟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便是青蘸。</p>
王曜景现如今儒门神通只是草创,需要借助全真道法的底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