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10月28日,这将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最重要的一天,堪称一个里程碑的日子。
这一晚有64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秀球员,正式加盟了还不足一岁的甲A联赛。
与此同时,自然也少不了另一半失意的灵魂。
今晚参加“选秀大会”的新秀足有上百人,但最终只有一半人能得偿所愿。
但也不是说落选秀就无法加盟甲A联赛了,只要能在交易日期截止前通过了俱乐部试训,依旧能得到一份为期1到2年的保障合同。
其实,甲A联赛的选秀规则,本就有一条:24岁以上的球员,可以不参加选秀。
但今天还是有那么多的大龄新秀,主要是因为不参加选秀,以及落选秀的球员在自身待遇,以及俱乐部重视程度上,都无法与被选中的球员相提并论。
此外不参加选秀的话,能够签的合同年限最高也只有两年,而且无法加入任何的球员选项。
这也是为了鼓励球员将来都参加选秀而故意设立的规则,毕竟“选秀”本身就是非常有噱头的一件事,对于提高甲A联赛的影响力和关注度都有好处。
至于是否会有落选秀逆袭而上,最终成为名震甲A联赛的巨星,甚至更进一步响彻球?
首先,这绝对是足协本身希望看到的一幕,吴杰也认为将来肯定会有这样的人,但一定无比稀少就是了。
此时被选中的各轮新秀们,基本都会在一周内与俱乐部完成签约。
今年虽然只是甲A联赛的首次选秀,但在规则完善程度上已经不差了,毕竟体部和足协为此筹备了好几年,这期间又有小团体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醒。
所以甲A联赛在各项规则和赛制的完善程度上,某些地方甚至比欧洲和美国的体育联赛还要科学先进。
这会不过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很多先进的制度和规则还无法执行,但他们并不是没有准备,只要等将来时机一到,甲A联赛在这方面的进步速度将回是肉眼可见的迅速。
甲A联赛的第一个赛季,准确的开战时间是11月底。
这比欧洲的联赛晚了一些,主要是受到了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
下个赛季,甲A联赛的开赛时间将提前到9月份,这样就与欧洲各大联赛区别不大了。
至于赛程上,联赛方面是每支球队都要进行主客场的交手,那么每支俱乐部在联赛部分都要打30场比赛,积分采用领先世界的“三分制”,也即3场平局才能顶上1场胜利。
而在杯赛方面,暂时只有一个“中国体育基金会”出资设立的“复兴杯”。
今年也同样是“复兴杯”成立后的第一届,总奖金方面高达两百万美元,但暂时只囊括了甲A和甲B两个联赛,一共32支队伍。
“复兴杯”的具体赛制并不复杂,采用最常见的主客场制。不过在第一轮为了避免强队提前相遇,所以要求甲A球队在首轮不能碰面。所以第一轮都是甲级队打乙级队,到了16强后才开始打乱抽签。
这样一来,今年的甲A俱乐部算上联赛和杯赛,至少都得打32场比赛。
如果再加上1986复办并改名“亚洲俱乐部冠军杯”的亚洲区杯赛,那么理论上能拿到三冠王的球队,一个赛季要打整整51场比赛!(这个位面的亚冠,此时有16支队伍参加,小组赛要打6场,淘汰赛夺冠要打5场)
这么多的比赛可不是想打就能打,所以接下来的一周,各国媒体除了争相报道甲A联赛刚结束的选秀大会外,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质疑。
这些质疑的声音主要针对中国有没有足够的基建,去支撑一个世界第三面积的国家,举办时间跨越超过半年,空间跨越时常超过上千公里的职业联赛?
这确实是一个合理的怀疑,实际上体部和足协之所以筹备了四五年时间,很大原因也是在等待国内的基建达标。
哪怕不提出国打的亚冠,单是要实现跨越中国东西南北的跨省比赛,只靠铁路交通就基本不可能,必须要通过空中的航班才能做到。
否则光是国内的联赛+杯赛,每个赛季加起来就要打三四十场比赛,这在五年前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这个交通上的前提条件,今年的中国终于能初步满足了。
当然了,XJ队还是无法在本省拥有这样的交通条件,所以未来几个赛季的XJ队,只能在省外租借球场进行比赛。
而除了交通条件外,是否有足够多的现代化球场,同样是连不少中国球迷都不清楚的问题。
现在中国足球正式职业化了,新的“甲A联赛”就不再是以前单机的“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了,以往那些菜地、沙地一般的破小球场,自然不能满足职业化联赛的需求?
不说别的了,光是为了那么多慕名而来的海外球员,他们也必须拿出足够多的现代化球场。
这可不是面子问题,而是职不职业的问题。
这么多人都慕名而来,连欧洲美洲都在关注的足球联赛,他们要是连足够多的合格球场都拿不出来,那连吴杰都会感觉很不职业。
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被足协轻松的解决了。
此时那七座中东和东亚各国孝敬的“友谊”体育场,现在就已经有两座建成了,其余的两年内也会陆续建成,这就让至少七支俱乐部拥有世界级的主场(同一城市的俱乐部,可以合用一座体育场)。
体部和足协这些年也不光是对亚洲各国威逼利诱,他们这么多年通过卖球员,收保护费,从世界抢来了那么多外汇,兑换成人民币也不是小数目了,当然有一部分被投入到了球场的建设上。
所以到今年年底,半数省会都有了兴建过半,或是刚刚建好不久的新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