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几个人又聊了很久的天,天南海北的聊。主要是知青讲北京大院的故事,讲天安门,讲红卫兵,讲知青下乡。讲着讲着,几个人眼里都泛起泪光。</p>
他们有两个知青朋友,永远的留在了,黄原这片土地上。</p>
这时候,润生不仅想到了《国富论》这本书的原主人,不知道他的命运如何,有没有去参军。</p>
少平听得十分认真,这真的是他不曾听过和了解的一切。深深冲击了他年轻的心灵,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大。</p>
张冲还曾经和父辈一起到过海南,这个时间那里还很热,有椰子树,打下来就可以喝椰汁。还有江南,永远那么秀丽,到处河网密布,随便撒点种子,就会有收获。</p>
东北的知青朋友写信告诉他们,在那片黑土地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p>
这片黄土地,社员即使再努力,收获仍然不多。</p>
黄河冲刷走了表层肥沃的土壤,植被被大量砍伐,只剩下千沟万壑。</p>
金波又唱了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才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吧。</p>
人和人的缘分很奇妙,有的人白首如新,有的人倾盖如故。这两次的接触,润生感觉和两个知青的关系瞬间就亲近了。</p>
临近分别的时候,张冲告诉他们下周日再一起聚一次,还有其他几个知青也会来,来一场告别。</p>
几人的心情,瞬间有点沉重。</p>
离开知青点,三人约定后天去学校看看。</p>
踩在洁白的雪地上,听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润生突然想到了苏轼的两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p>
等感慨过后,他又开始在雪地上蹦了起来,用脚印,在雪地上组成了“1974”的数字。</p>
然后,嘴里边哼起了小调,仔细听,会发现他唱的是“漫步走在这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来有的浅…”</p>
他其实还想堆个雪人,可几个人已经分开了,他不想自己堆,有些事适合一群人一起做。</p>
况且,天确实挺冷的。</p>
到了和少平他们约定的去学校看看的时间了,教室里只有一半的同学在。因为有几个村离公社比较远,天好的时候,走路还行,这样的天气和路况,确实不适合上学。</p>
老师也没有再讲新的课程,只是让大家各自复习。这已经是初中的最后一学期,而且不剩下多长时间了。12月末的时候,会进一次考试。往年的时候,想上高中的学生,根据成绩,年级前三十名的,再由村里推荐,可以去原西县城读高中。</p>
中午的时候,润生带着少平和金波,来到公社食堂,一人吃了一碗饸烙面,吃的浑身暖洋洋的。</p>
吃完饭,润生再次来到胖炉头的窑洞。雪天路上司机不多,公社更是没什么人,所以胖炉头也很清闲。闲聊了几句,胖炉头直接提出了要求,红枣粉要五十斤,红枣小米粉要一百斤,价格上红枣粉9毛,小米红枣粉8毛。</p>
润生点了点头,说是朋友家在做,要回去问问,估计问题不大。</p>
胖炉头也没有再催促他,天不好,过路司机不多,也不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