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复兴之策(2 / 2)

于是试探性问道:“不知道殿下说的,十几年能够改变岭南的策略具体为何啊?”</p>

听到冼老夫人这么问,杨英心中一笑,得亏来的路上确实想过这个问题,备过文案的,不然现在要是被冼老夫人问住,答不上来,那就成了信口雌黄之徒了。</p>

“晚辈以为,想要改变岭南的现状,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p>

杨英略作沉思,并把这几天想到的,要怎么改变岭南的思路说了一番。</p>

第一,在古代,别的先不说,能吃饱不被饿死,就是一个大大的难题。</p>

所以杨英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岭南之地,同样的也想到了以后才能不让大隋的子民吃饱喝足不造反。</p>

为什么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合的,改朝换代如同家常便饭一般?</p>

按理来说,在古代人口稀少、土地广袤,理应是自然资源充裕、生活富足的象征,然而,在古代,农业技术落后、自然灾害频发、政治制度不善,都是造成饥荒的重要原因。</p>

自古以来,中国的百姓都是勤劳却朴素的,只要不是到了极端地步都不会选择造反这条路的。</p>

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古代饥荒的发生?以至于百姓吃无可吃,只能选择造反这条路呢。</p>

其中最劳民伤财的无过于,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了。</p>

大规模战争是导致古代社会饥荒的罪魁祸首,每当国家陷入战争的旋涡,无数青壮年被征召入伍,成为了战场上的炮灰,而留守在家的,缺只有老弱妇孺,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劳动力。</p>

农田无人耕种,粮食产量骤降,加之战争期间,粮食大量被征用作为军粮,百姓们的口粮就更加短缺了。</p>

而且战争的破坏性不仅体现在人员损失上,还体现在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一支二十万大军,可能还需要二十万的后勤兵,这些后勤人员也都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p>

这意味着,战争期间,大量粮食被转移到军队,而不是用于民间的生产和消费。</p>

更为严重的是,战争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农民们长期无法正常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要么被征召入伍,要么被迫逃离家园,农田无人耕种,自然无法获得丰收。</p>

这种情况一旦持续,必然会导致粮食严重短缺,百姓们也就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最终陷入饥荒的境地。</p>

除了收到战争的影响,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也是农民起义的一大因素。</p>

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也是导致农民遭殃的重要原因,地主占据了大量的田地,而辛勤劳作的农民,很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