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刘雪梅的父母(1 / 1)

(背景和时代架空,请不要参照!杜绝参照!)

1961年,华国的南湖省文城县丹儒公社刘家村(当时华国不设乡镇),刘家村村口大路边一户看起来比较新的青砖房的东屋内的一张木床上躺一个又瘦又黑的小女孩。小女孩正是刘雪梅本人,因前几天秋收时淋了雨,这几天一直间断发着烧,好在现在情况稳定下来。

吱嘎一声,是木门打开的声音,来人跨过高高的门槛走了进来 ,接着一个看起来瘦弱的妇女走了进来,此人这是刘雪梅的娘王丽,刚刚结束队上工就急急忙忙跑回来了,头发有点乱,头发上还插着几根短短的杂草,脸是圆脸,眼睛不大不小,额头上还沁着几颗汗珠。

王丽是王家村王家东的小女儿,王家村离刘家村有15里路,要从村口大路边翻过两座山才到。王丽上头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是家中的独女。

爷爷那辈在当地地主张家做事,父亲有幸被选为张家大老爷小儿子的学童,跟着学了些字,有了见识,便也对身为女儿的它比较和善。王丽的母亲是张家大老爷的小妾的女儿张贤惠,当年为了避免被大老爷嫁给一个老头子做妾,让姨娘向大夫人求情,后面许配给了王丽的父亲王家东。张母深知作为女人的艰辛,从小对女儿比较偏爱。

等到王丽十八岁时准备嫁人时家中父母看中了刘光达,刘光达是刘家村刘贵生的大儿子,刘贵生妻子是王大丫,两人膝下两儿一女。大儿子刘光达早年跟着革命队伍抗日、后面又打国民党,解放战争期间右腿小腿受伤,因医疗条件差,没有得到好好治疗,导致右腿走路有点坡,新中国解放后拿着退伍费和组织的体恤金回到家乡。

刘光达回到家里时,因二弟已经娶妻生子,怕以后家里房间不够住,当时刘家还是住在老宅这是刘父那一辈分家后刘父王母建的木房,只有一层半,半层是屋顶和一层楼板之间的间距,最高处一米八,最低处只有一米二高,平常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一楼除了厨房、厕所,只有三间正屋。

刘父便分了家,因二弟的孩子们太小他短时间内建房子不方便,便把老宅分给了二弟,刘父王母因要帮衬二儿子照顾孙子因此决定暂时跟二儿子一家生活。又觉得对不住大儿子便把家中所有存款以及卖年猪的钱全给了大儿子,允许大儿子房子修好之前先住在老宅。

刘光达因离家多年家中父母都由二弟照顾,便没有要家中的钱,还从自己的退伍费中拿了部分出来用来孝敬父母。刘父王母没有要大儿子孝敬的钱,只是说在他们55岁之前每年给他们一起一百五十斤粗粮,五十斤大米就可以了。

刘光达本想在老宅附近建房,由于附近没有多少空间,便向村里批了离村口大路边一百米远处一块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地。这块地有一亩多(将近900平方米),离一条小溪只有一百米左右,在这里建一座青砖房,但梁和楼板是用木头木板搭的,也是一层半。其中半层跟老宅一样准备用来存放粮食。

三间正屋,中间一间大一点有40平方,中间用墙隔断,前面是堂屋,后面作为正房使用。左右两侧各有一间二十平的房间,三间正房地面上面先铺一层河沙,又在离沙面15里面上面铺了木地板,这样地面就不会潮了。左侧房间旁边用土砖(黄泥巴砖)修了一间厨房,厨房旁边用木头搭了一个柴棚,厨房后面土砖搭了一个洗澡间。

中间正房后面放了一架木头楼梯,从楼梯爬上去可以去楼上半层,这半层从屋顶开始四周都是用木板围起来,只留了一条一米宽的门。这个门外面经常挂着锁锁起来。房子屋檐很宽,所以楼梯下雨一般不会被打湿。右侧房间斜后方五六米处是厕所。厕所后面三米处种了两排灌木树,灌木树后面十几米处是一座山。

刘光达建好房屋后,手中余钱不多了,想到自己年纪不小,要准备娶媳妇了。便时常去山中设陷阱打猎,因腿的缘故不敢进深山,只能在外围打一些兔子之类的小东西。一日刘光达去集市卖完兔子回家途中,捡到它前面一个人的布袋,他赶紧追上去把布袋还给他。此人正是王丽的父亲王家东,王父很感激刘光达,布袋中是王家这半年的积蓄。王父本想请刘光达回家吃饭,刘光达拒绝了,王父便询问了刘光达的名字,家中地址,打算改日登门道谢。

第二天,王父和张母打了两瓶酒买了几斤肉来到刘光达家中致谢。从刘光达家回来后王父得知他还没有结婚,便与张母说,你觉得刘光达配我们丽儿怎么样,张母说现在看起来还行,家里分了家,自己又修了一座不错的青砖房,人也老实,李家村离我们这也不算远,也方便我们照顾丽儿,但是还是先查看查看,看看这些情况属实不?王父也点点头。

1950年1月,王丽和刘光达在双方父母祝福下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