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又逢重阳节(1 / 2)

大晋狂人 旅团长 2430 字 7个月前

提出一个想法,让别人冥思苦想,冯雁觉得很开心。</p>

憋在脑海里的知识无法释放,很是辛苦,也应该让别人承受一些。</p>

冯雁知道,铁路的发展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循环系统才能实现,比如车厢、车轨、火车头,工业用蒸汽机、发动机,甚至于修建铁路的基础路段,都离不开先进的工业机器。</p>

修路中,逢山开洞、遇水架桥首先就是个难题,那么重的车厢,非普通道路可承载。</p>

冯雁先行离开后,史进与房偲盯着火车及铁轨的图样震惊不已,二人哪见过这般奇怪的基建怪物?</p>

“房兄,一个方形铁物能带动十数余铁物?”</p>

“不可!绝对不可!如此大的铁箱非三十匹马不可拉动,十数余铁箱更加不可。”</p>

“为何太守大人会画出如此奇怪的铁物?”</p>

“史兄,恕房某不敬,你们太守大人乃喜好狂想之人,除非仙人降临,世间哪有如此神力拖动此怪物?”</p>

“可是……山羊不就上天而去?”</p>

“嘶……史兄之言倒也有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来,人们皆认为无法登天,可偏偏那只山羊就上天了!实属不可思议之举。”</p>

“既然万事皆有可能,说不定此怪物真可在铁……”</p>

“方才太守言之为铁轨。”</p>

“对!说不定真可在铁轨前行。”</p>

“如此之重如何前行?马匹如何排列?道路需要多宽?与其大费周折不如用马车载物,除非铁箱不用马匹牵引,而是自己前行。”</p>

“自己前行?太守大人不是说了发动机?好像可产生动力……”</p>

“唉,万无可能啊!除非冯太守是仙人下凡。”</p>

“我听闻奚主簿……奚主簿好像说过,太守大人见过神人……”</p>

“真有其事?”</p>

“不曾见过。”</p>

……</p>

冯雁回到牧场后,商铺掌柜郑桦递来一份书信,是兄长吕光的信件,信中言:明日为九九重阳节,苻秦天王明日祭祀献祖、宴请群臣,要求在京四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并特邀三辅之太守参加。</p>

冯雁没想到自己这个五品官也在受邀之列。不过想想也正常,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乃京师之三辅要地,作为帝王,当然要将三地的太守笼络住。</p>

次日一早,冯雁梳洗了一番,独自骑马进入了长安城。</p>

进到城中,冯雁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朱序说理去。</p>

朱序此刻在府衙正与一名三十多岁的官员交谈,见到冯雁来访急忙迎了进来。</p>

“老朱啊,太不够意思了,为何迟迟不肯拨款。”冯雁大大咧咧地问道。</p>

旁边那名官员听到这样的问话显然吃惊不小,从未见过这么霸气的官员。朱序微微一笑并没有作答,而是互相介绍了一番。</p>

那名官员听到冯雁只是一名太守顿感惊奇,没见过一个五品官敢与三品官如此对话。而冯雁也吃惊不小,想不到此人竟是原凉国的君主张天锡。以前曾听朱序说过,此人多次抵抗秦国军队,还杀了秦国使者,一直以晋臣自居。凉国被灭后,张天锡归降秦国做了尚书。</p>

“原来是张尚书,有礼了。”冯雁拱手笑道。</p>

张天锡上下打量了一番,开口赞道:</p>

“想不到秦国之内竟有如此年少的太守,真是罕见啊。”张天锡赞赏的同时,内心也在感叹天王苻坚的用人之道,很少有君王敢将年少的官员放在三辅之地。</p>

朱序在一旁也在暗自感慨,秦国的教育、官员任用制度确实比晋国更为先进,不以出生门第为标准,只论才能的大小。</p>

晋国的太学、国子学非贵族及官员不能就读,官员选拔在晋国初年时实行荐举制,既由各州郡的官员从本州选拔人才。后期又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p>

九品中正制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p>

设置中正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p>

品评主要有三个标准:</p>

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p>

二、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p>

三、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p>

在晋国,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p>

反观秦国唯才是用的制度,于国于民大有裨益。</p>

二人看着冯雁沉吟不语,均各有所思,而冯雁想得却是钱银的事,有钱才好办事。管理一郡五县,没钱啥也干不了。除非朝廷不催收税赋,用这些布帛粮食亦可成事。但是税赋乃是一国之根本,不可能不收。</p>

朱序为二人斟茶后,悠悠叹道:</p>

“冯小兄,上次你说的二百万钱数量太大,国库哪有那么钱银给你?”</p>

“布帛也行。”</p>

“呵呵,时值九九登高之日,各地税赋还未收上来,国库亦无布帛啊。”</p>

“国库无存余?”冯雁好奇问道。</p>

“近两年粮食欠丰,何来存余?”</p>

“预计何时可给?”</p>

看着冯雁急吼吼的样子,朱序不禁疑问道:</p>

“冯小兄,为何如此急迫?另外,我观小兄似乎很勤政啊。”</p>

这个问题让冯雁一时无法回答,成就感这种事估计朱序不会明白。思量片刻,冯雁笑道:</p>

“我观郡内百姓生活很是辛苦,作为太守,实在于心不忍啊。”</p>

“嘿嘿,冯小兄,此话听着像是托词。各郡收了赋税后均有结余,为何不动用你郡之税赋,反而问我这个度支尚书讨要?如小兄不讲清楚,本尚书不便拨款给你。”朱序摇头笑道。</p>

冯雁本想对朱序说说有关棉花的事情,但不知道张天锡到底是否可信,遂及疑问似得看向朱序。</p>

朱序乃晋国名将,心思灵透,看见冯雁的眼神正色道:</p>

“冯小兄,张兄乃可信之人,有话直言便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