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大学题一(1 / 2)

秦鸣鹤咬着笔杆,看着草卷上的题目,想起此题是出自《大学》第十章中的,“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p>

说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尧舜因有仁心,行仁政,万民景从为善,而桀纣则横行暴虐,小民也就多做恶事、恶人。</p>

这是一道整题,也可以说是一道一节题,就是说这题是从一章中抽出一节完整的意思为题。</p>

秦鸣鹤拿着毛笔在“仁”字上点了下,这个字便是破题的关键,当然也可以从“尧舜”两字下手。</p>

要说写八股文,不得不说八股文的标准样式,并不是秦鸣鹤前世所认知的文分八股。</p>

八股文是时文,每科一变,不过在成化末年成一定之规,那便是破题、承题、原题、起凡、入题、提二比、出题、中二比、后二比、后二小比、大结合而为一,后世又改后二小比为束二比。</p>

而破题历来是依照朱子的《四书集注》,不能随意的解释或发挥,若是不一致,那么就是骂题,在府试本经题上,秦鸣鹤实际就有些跑题。</p>

而要想破题,那么必须先认题,知题之要点,要做到知之以详,方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助。</p>

秦鸣鹤想了一会,提笔开始写破题,</p>

“仁可定国,于古帝见之焉。”</p>

此破题意思便是,于古代圣贤来说,怀仁心,施仁政一个人就可安定国家。</p>

对应的便是朱子《集注》中所言,“......一人定国而言......”,是明破也是逆破。</p>

何为逆破?如本题便是先破“仁”后破“尧舜”,这就是逆破。</p>

写罢破题那么便是承题,承题就是承上启下之意,多是用三四句,按照制式要求,开头多用“夫”、“盖”、“而”等,而末字又用“耳”、“焉”等之类。</p>

承题与破题的不同之处,便是尧、舜、孔子,可直呼其名,而不必像破题中“古帝”代指尧舜。</p>

既然是承上启下,那么就要承“可定国”,而中后四股又要解“尧舜与人”之关系,按照《集注》中,“......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承题便是,</p>

“夫国之定,民之从也,率以仁而罔弗应,其即尧舜所以成教于天下耳。”</p>

这句话和《集注》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代圣立言的初始,以圣人口气定调国家安定,民众跟随国君做善人,做善事,人人响应,是因为圣贤(尧舜)教导的好。</p>

在这里引“成教”二字,以简代繁,用的是《大学》十章中的“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意。</p>

承题写罢,秦鸣鹤总觉意犹未尽,又是写道,</p>

“今夫教之成也,斯民罔迪不适之,(引自《康诰》矧今民罔迪不适)谓也?然有其本焉,在所以先之者而已矣。”</p>

这便是原题,主要意图是进一步讲解题意,以今时之民不善来对比古之善,因为现如今的教化不利,进一步来强调尧舜之仁的必要性。</p>

突出圣贤之言的正确性,必然性,也为下一步阐述做准备。</p>

写完原题接下来就是发凡(清称起讲),也就是原起,发凡是全文发挥和阐述的开始,必须要紧扣文章纲领,总括全局而发其旨要。</p>

秦鸣鹤想了想,发凡便是,</p>

“古圣人之于民,非必家至而户见之,乃民一观感乎。圣人所以成教于家,而疑者已明怠者已奋,况官师之董劝犹其后也。”</p>

发凡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一正一反,反者拗其意,正者则攻主旨。</p>

在本题发凡中前三句为先反,意思是民众并没有亲眼见到尧舜圣贤,他们不过是听人说过罢了,意指“仁”和圣贤看似无关。</p>

而在后三句,则是正攻,意思是尧舜圣贤早就将疑难的问题解决了,不光催促懒惰的人勤奋,还让手下百官监督落实,引人向善。</p>

正攻,一是为了突出“尧舜”与“仁”的关系,“尧舜”为“仁”做的贡献,二是为了反击前者,突出的是大功不明言,反起正落,务虚而不务实。</p>

写完发凡,接着便是入题,入题则是承上文之“定国”引下文之“尧舜”,要做到高呼虚荡,引领后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