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眉头皱的死紧,怎么绕来绕去还是绕不开欧洲,自从俞悦开始说四大发明,每一样都会强调先是华夏领先再被洋人反超。</p>
始皇陛下很是不爽。</p>
不过不爽归不爽,他相信很快就能让这些欧洲人后人对他们后人做的十倍百倍地奉还在他们的祖宗身上。</p>
俞悦:“总之,造纸术的出现让华夏人能够妥善地保存自己的文明,而印刷术的出现,对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p>
至于它为什么最终没有在古代华夏大范围地流传开来,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世家大族并不想让它为人所用。</p>
因为古代的知识是只掌握在上层人手里的,很多古代的所谓世家流传的底蕴之一,就是书籍。</p>
如果书籍人人可读,知识人人可学,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地位。毕竟对他们来说,底层的愚民只需要知道为他们所用就够了。”</p>
俞悦这一番话对古代许多世家来说可谓诛心,他们终于意识到,俞悦始终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的。</p>
因为她在后世人中,只是千万个普通人之一,真要类比,她在古代,也是他们眼里的“愚民”,她的立场天然和他们对立。</p>
一时间许多人有喜有忧,不知道天幕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是福是祸。</p>
百姓们就没这种担忧了,自从天幕出现,俞悦说的那些美食也好,旅游的城市也好,各个朝代的名人轶事也好,对他们来说,都是黯淡无光的日子里难得的调味品。</p>
更何况除了她,这些后人们基本对他们这些祖宗有求必应,比如你要是问如何堆肥,后世农业专业的学生恨不得查上三天三夜的资料给你一点一点说。</p>
按后人的话来说,这就是保姆级攻略。</p>
所以那些大人物想什么他们不关心,他们只希望天幕存在的时间久一点,再久一点。</p>
俞悦:“好啦。最后活字印刷术我们就以沈括大大的《活板》结束吧。知道你们懒,我直接放译文。</p>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雕版印刷了。</p>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p>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p>
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p>
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p>
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排好。两块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p>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是为了防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p>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p>
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能用了。</p>
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p>
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p>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