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文字(1 / 2)

大明世祖 飞天缆车 6631 字 8个月前

康城(顺京)的情况出乎意料的平稳。

近十万居民中,泰半是军属出身,在康王归降的情况下自然是屈服了。

也是如此,朱存渠直接大发府库,撒下五万银圆以作安抚,而对于功勋卓卓著的麾下士兵,则撒下了十万。

这直接造成了整个康城的畸形繁荣。

“可惜,本以为能打上一仗,丈量下训练的效果,如今倒是白费了。”

太子叹了口气:“早知如此,何必蹉跎一年?”

朱静则不以为然道:“殿下,若非一年之功,岂能迫降康国?”

“譬如人吃馒头,吃到第五个就饱了,那只吃第五个就能填饱肚子吗?”

朱存渠有些汗然,不得不心中苦笑。

这位十三叔,倒是耿直。

“殿下,西边传来消息,达延鄂齐尔汗溃败,逃离拉萨,去往了日喀则整军,当雄、啊里、藏北等地道驻军也陆续归其领导,规模突破万……”

“李来亨呢?”

“他驻军拉萨,停滞不前,如今派来的使臣,准备商讨归降事宜。”

“哦?”朱存渠轻笑道:“他还算识趣,知晓事不可为,那么是什么条件?”

“善待康王,安抚诸将,赐予世爵。”

听得此言,太子眉头一蹙:“第一第二条倒是不要,但是世爵乃是显爵,非大功无以表之。”

“李来亨,我只能给他一个世爵,这还是看在三万大军的份上,其他人,子爵,男爵就够了。”

说到这,他露出来真心,满脸不屑:“不过是逼死崇祯的逆贼之后,岂能太过于厚待?”

“若是传扬出去,反倒引起争议。”

对此,朱静倒是赞同,但他深知政治的妙用。

瞥了一眼太子,他冷静道:“殿下,李来亨并非诸将其首领,若是薄待他人,怕是引起军愤,且如今卫藏国还在呢……”

说着,他带着太子来到了房内,里面摆放着一幅卫藏国地图。

偌大的卫藏国,呈现出一副半圆状,位于西南部分中心的则是拉萨。

同时,日喀则,当雄,阿里地区,藏北那曲,这四地都标注出来,以及最边缘的拉达克、不丹、锡金等其他教派小国。

“殿下,如今拉萨谷地入囊,但却远远不够,庞大的高原地区只不过些许罢了。”

朱静沉声道:“末将虽然不知晓陛下为什么对高原如此热衷,但想来也应有所道理,自然,咱们也要执行。”

“相较于我军,康军更适应高原气候,让他们囊括高原,我军坐享其成,岂不美哉?”

“待其建功,封一些世爵想必朝廷无话可说。”

朱存渠看着偌大的高原,如此庞大的面积,似乎把整个川渝,湖广四省囊括都绰绰有余。

“朱将军,打下这里,又该如何治理?”

朱静听到这,也头疼起来:“末将读书不多,但想来应该跟草原一样,册封贵族,设立总督,屯练军户,尊崇佛教一类吧!”

朱存渠默然。

如此庞大的地区,对于朝廷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每年投入的不是少数。

但没办法,谁让当今皇帝喜好武功呢?

“让其使来见我!”

太子缓缓道。

片刻,一个灰尘扑扑的大汉走了进来,见到衣衫华丽的年轻太子,立马跪地行礼。

“小的代征西将军向太子问安……”

旋即,他也不含糊,直接就吐露了条件:“我等对王师不敢有丝毫作对之处,只求太平安稳!”

“这是献给太子殿下的礼物!”

说着,他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羊皮来。

朱存渠投目一瞧,毫无认识。

但他明白这是臧文,立马就寻来了通译。

“殿下,这是卫藏国的户薄,记录着卫藏国的贵族、寺庙多少,以及纳税的土地。”

朱存渠耳听着数据。

贵族大小八百家,七成是蒙古,而寺庙则达到了五百座,僧侣超过五千人。

至于普通的农奴,乃至于土地数据,一概皆无。

赋税倒是记录明显,年收约两百万克。

“何谓克?”

“殿下,一克约莫二十三斤(明斤),在高原上,土地分为三等,上等地撒下一克种子,就要缴纳十克的青稞。”

“中等田则是七克,下等田是五克。”

朱存渠心里默算了下,那就是四万石。

好家伙,这才多少吧?

如果全部算是中田,那也才三十万亩左右。

不可能,高原如果只有区区如此人口,当年怎么可能会与大唐争锋?

“贵族和寺庙不纳税吧?”

“是的!”通译认真道:“贵族们会将最好的上田纳入旗下,让农奴耕种,然后将一些中田下田交给自由民和农奴耕种征收赋税……”

广大的农奴分为三种,差巴、堆穷、朗生。

差巴占据了农奴的一半人数,他们向农奴主领取部分土地耕种,相当于大明的佃户。

其中顶尖的的“差巴”,充当把土地转包给其他农奴耕种的二地主。

堆穷则是第二等农奴,总数与差巴一样多,没有自由权,只有丁点的土地,世世代代为农奴主服务,类比是长工。

而比“堆穷”还惨的农奴,“朗生”,其本意为“家庭奴隶”。

这种农奴完全没有生产资料,也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基本等于农奴主的私人物品。

他们不仅世世代代要作为农奴主的奴隶,还会被随意地赠送、陪嫁、买卖甚至虐待、杀害。

三类农奴,都没有完全的自由权,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租赁贵族的土地过活,仰仗贵族和寺庙而活。

自耕农,小地主,商人等,根本就没有出现的可能。

而这些大贵族中,许多甚至是从吐蕃时代传下来的,几百上千年,可谓是世代相传。

“除了贵族,就是寺庙!”

朱存渠感慨万千:“偌大的高原土地被瓜分,达延鄂齐尔汗治理贵族,而两大喇嘛则管理寺庙,各安其位。”

这么一看,治理的难度就简单许多了。

管理好贵族和喇叭,就能安稳高原。

而这,也是未来大明朝廷的必修课。

但困难也在。

喇嘛都是从贵族家庭里选出来的,两者相互关联,勾结,互相帮助,说是两部分,其实就是一部。

所以和硕特汗国到了第二代达延鄂齐尔汗时期,就不得不向达籁让度权力,从大权独揽到平分秋色。

本来以救世主和主人的身份抵达高原的和硕特部,一下子就变成了保镖。

“难!”朱存渠心中叹了口气。

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