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1章 触类旁通(1 / 1)

赵昺其实与陈墩对纺织一样,同样不知道这些器械是如何将丝麻纺成线和织成布的,但是宫中亦有织坊和绣坊专门为皇室服务,提供一些特制的物品。所以他令王德招来几位织女当场演示如何纺纱织布,以在感观上与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

几位织女就在暖阁中支起纺车和织机表演起来,她们都有些紧张,不知道小皇帝为什么要看自己表演,甚至以为他有什么怪癖。但赵昺并不在乎她们的感受,在‘嗡嗡……’的纺车声中和‘咄咄……’的机杼往来声中仔细的观察着她们的每一个动作。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赵昺前世工科的毕业生,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织机和纺车比之复杂的现代机械要简单的多,很快就明白了其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而他并没有立刻让织女们停止,却是不时询问她们为何会如此操作,其中哪里感到不方便,甚至在他们的指导下亲自上手操作。

皇帝的‘关心’让织女们从初时的惊恐,慢慢放松了神经,情绪也缓和下来,瞅着他笨拙的操作着纺车和织机忍俊不已,若非有王德在旁恐怕就要笑出声来了,不过还是对皇帝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最后赵昺又让人取来棉花,让她们纺线、织布,体会其中的不同,并将感受说出来。

赵昺与几位织女交流了一天的纺织经验,不仅赐膳,还每人赏了十贯钱,才遣人将她们送回。不过宫中却传出官家与织女在暖阁中‘厮混’的谣言,让皇后十分生气,还到太后面前哭诉,要惩治几个淫乱后宫的织女,以正宫规。

太后即可下懿旨诏皇帝来见,当一头雾水的赵昺赶到后,听了他们的指控真是哭笑不得,好一番解释才让太后明白,自己并非胡闹,只是想弄清楚线是如何纺出来的,又如何织成布的,并无它意。太后自然清楚皇帝自小的毛病,当然也是笑着教训了几句,让他将精力放在国家大事之上,不要再去做这些荒唐之事了。

赵昺平白挨了顿训斥,心中很是憋屈,自己明明是在做一件功在当时,利在千秋的大事,可怎么就成了荒唐事。愤怒之余,他下令严查是谁在给自己造谣,王德很快就揪出了两个宫女,她们皆是皇后宫中的人,听说陛下诏了几名织女进宫,并在暖阁中待了一天,便捕风捉影的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告知了皇后,惹出了事端。

此事看似肇始就是两名宫女传闲话,但是在赵昺看事情并不简单,很可能是皇后在派人监视自己。他知道宫中一下子添了几位男丁,让皇后产生了危机感,而他又与皇后近日关系紧张,进而担心自己儿子太子之位受到了影响。

赵昺暗中令人再次调查,事情果如他所想,皇后宫中的人对于自己的动向和所为表现的十分关注。当然这可以理解为皇后对自己的关心,也可以说是其过于敏感在暗中监控自己。他有些气恼,但还是压下了怒火,只命将两名宫女逐出宫中了事,并让王德在利用年终将至,宫中外放宫女的时机,对各宫的人员进行了调整。

不过赵昺并没有因为这个小插曲影响了自己的大计,首先令匠作坊的工匠根据自己的设计做出了‘飞梭’,改造了织机,并送往织坊试用。没有几天,就有消息反馈回来,织布的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并可以由一人操作一架织机,也节约了人力。

而后,赵昺才让工匠们根据自己绘制的草图,来制造‘珍妮纺机’。考虑到这个比之飞梭要复杂一些,他只要求他们首先造出最基本的八轴纺机,然后再逐步增加轴数,最终做出水利纺机。他以为仿制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或者中间会出现什么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但令赵昺意外的是仅仅过去了五日,新式纺机就造出来了,他看过后发现不仅完全达到了自己的设计要求,而且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做了改进,应该算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而当他询问几位工匠织机的工作原理时,他们却是一脸茫然,根本弄不清为什么要这么做,对设计的改进也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认为这样更合理罢了。

惊喜一下变成了无奈,赵昺重赏了几位工匠后,也不由的陷入了沉思。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古国,古代科技成就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这是我们国人的骄傲。然而,到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科技由先进逐步转向落后,西方文艺复兴后近代自然科学诞生并迅速发展时,可我国仍处于古代传统科学的理论阶段。

西方工业革命后,广泛采用大机器生产和利用蒸汽为动力,世界开始进入“蒸汽时代”,但中国仍基本处于运用手工工具生产阶段,接着就是持续百年的技术落后。赵昺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十八世纪初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文化专制等一系列基本国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使科技全面落伍外,还有着其它原因。

在世人的眼里,宋朝不仅是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科技发展迅速的时期。而赵昺来到这个世界,搞了许多‘新花样’,可以说是当代科技的带头人。但他也看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

这些现象说明此时的科技发展缺乏理性思维就无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难以推动科学向更深更新领域延伸。也让赵昺意识到这个时代的传统科学严格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丰富经验记录下来,经过积累、整理,逐渐使之系统化。

总的说来,科技发展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未上升到理性阶段。而近代科学则是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科技更注重重经验,而缺乏近代西方科技注重实验的精神。

而西方近代科学重视实验的好处在于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想象,并通过实验验证人的设想,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推动科学不断向更深更新的领域前进。西方民族把长于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使近代科学的各主要学科在分析中不断深化分支。

但中国传统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至于通过实验对每一个部分加以具体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机制,则是很薄弱的,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讨,注重的只是综合观。

让赵昺产生触动的不仅是那些刚刚造出纺机的工匠,还比如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从夏朝起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头等机密专业,其原因是天文学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农业,更在于皇帝自命为天子,上应天象,以天象来预卜人事,以天意来施行政令,视日食、彗星等出现为灾异先兆。

从而古代历来对天文现象观察详细、系统,积累了极其丰富完整的天象记录,但却很少对这些资料深入分析,以探求其中的规律。我国是最早发现哈雷彗星的国家,从春秋至清末共记载了三十一次,但从来没有人从中分析研究,探求其平均出现的周期。

火药则是另一个明证,赵昺的到来,对现下如中药铺般的火药配方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火药的威力,但是十多年来从为有人问过为何如此改动后,火药威力会提高,其中的硝石、硫磺和木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不同纯度的配料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却从未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他们只是机械的按照配方执行,最终结果很可能仍是难以实现军事科技质的突破,到近代反过来学习西方军事科技。

反观西方,英国人哈雷近代才发现了彗星出现的规律,结果此星就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同样冶金技术是在其冶金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从而奠定实验冶金学的基础;科学的燃烧理论,揭示了金属的氧化还原过程的本质,尤其是运用相图后,更为冶金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过在反思古人的失误中,赵昺也被惊了身冷汗,古人不求甚解的对待科技进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科技大多是实用性强,能直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却很少有人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而他似乎也走进了这个误区,在科研方面也只是注重技术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