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节 刘彻的问题(1 / 2)

看着哭哭啼啼的颜异,刘彻眉头拧了起来。

“哭什么哭?”刘彻哼哼两声:“天还没塌呢!

颜异立刻破涕为笑,聪明如他,自然听出了天子的意思。

只要天子愿意救儒家,儒家就还有希望!

当今这位,虽然登基不过半年,但实际上,却已经掌握了局面。

军权在握,民心也有。

地位和权柄,几乎已是不可动遥

然而,颜异转念一想,立刻又想到:陛下迟迟不在此事之上表态,恐怕也未尝没有想借此事,敲打我儒门一二的意思……

这样想着,颜异就不禁恨不得把鲁儒派给开除出儒家。

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除了嘴炮忽悠外,没有半分长处的家伙,儒家内部本来看他们不顺眼的人就有很多。

这次,鲁儒捅出了这么大的乱子,更是让许多人彻底的恨上了这帮家伙——虽然许多聪明人都知道:其实,儒家被围攻,与鲁儒的作死行为,干系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只要儒家在考举中表现出了现在这样强势的地位,那么,其他派系必然会群起而围攻。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历史上,是层出不穷的。

但,很多事情,人们知道了也会拿着明白装糊涂,特别是现在这么大的一个篓子,肯定要找个背锅的。

总不能说,儒家的学子太多了,才导致其他人围攻吧?

这话只要有人敢说出来。立马就会被人打成猪头。

于是,鲁儒立刻就成了这一切最好的背锅侠。

反正。儒家内部的其他派系,现在已经基本达成默契了:鲁儒是个坑。什么都能往里面装!

颜异到底是年轻,还没明白这其中的弯弯绕。

况且,他本是齐人,还是颜回的嫡系后裔,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兄友弟恭,长幼有序这一套,因此,对于鲁儒。颜异心中还是感觉比较亲切,想要拉一把,抢救一下。

是以,颜异并未如他的长辈们所希望的那样,在刘彻面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鲁儒身上。

“陛下……”颜异眼巴巴的看着刘彻,不停的磕头:“陛下乃圣人,明见万里,思及万世。臣本不该多言,以逾臣子本分……只是,如今,黄老、法家狭众怒。以区区数人之失,尽归臣之儒门,所谓矫枉过正。以偏概全,莫过如此1

“臣闻。如今市井已有民谣,歌曰:一考举。十人中,八人为儒……”颜异低着头,委屈的道:“臣以为,或许,就是如此了……”

刘彻嘿嘿的笑了两声。

什么民谣嘛?

现在才几天?

就有这样的民谣出现了?

朕怎么没听到风声?

再者说,这汉室的民谣,大凡被拿到台面上讨论的,哪一个不是被人‘创造’出来的?

只是,这是游戏的潜规则,也是臣子们少数几个能直白的告诉皇帝:哥,您这个政策有风险啊,是不是要改改的途径。

这也算是汉室历代天子的一个优点了:不管怎么样,哪怕是蠢笨如元成那样的昏君庸君,也要重视来自最基层,直接反应民间呼声的声音。

当然,重视归重视,听不听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说一套做一套,向来就是统治者的拿手好戏。

刘彻哂笑一声,道:“朕不是秦始皇1秦始皇焚书坑儒,搞得儒家上上下下鸡犬不宁,道统几近断绝,刘彻的言下之意,自然就是:无论怎样,儒家的存在,不会改变,相反,他这个皇帝,还会支持儒家,继续发展。

颜异闻言,大喜,叩首道:“臣代儒门上下,谢过陛下1

刘彻摆摆手,道:“别急着高兴1

刘彻嘿嘿两声,抓着陈阿娇的小手,道:“儒家这次各派搞得事情确实太大了1

何止是大啊!

早在考举第一轮结束后,刘彻看到统计出来的士子分布,就知道,要出大事了!

儒家人多势众,这五十年来,更是不断的传播自己的思想。

除了关中因为是黄老派的大本营,贵族大臣不怎么喜欢儒家那一套,只有公羊派的思想渗透了些进来以外,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儒家的触角不断的延伸——甚至就连南方的三越,北边的匈奴还有东边的朝鲜,都有这些家伙的足迹。

毫不夸张的说,现在天下的读书人,有文化知识的阶级,不说百分之八十,至少,百分之七十是儒家的人!

这与儒家实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授业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儒家,哪怕是个奴隶,只要你愿意听讲,他们也不会拒绝你的旁听。

像公孙弘——一到四十岁了,还一穷二白,只能靠养猪为业的**丝,胡毋生也愿意将其收录门墙,甚至资助他学习的费用。

还有朱买臣,假如刘彻没记错的话,这是一个更大的悲剧——公孙弘好歹还有个窝,有个家,朱买臣就纯粹是个无业流民,只能靠友人接济生活。

但是,历史上,已经官居中大夫,食禄两千石的严助见到他,丝毫也没有轻慢,反而将其举荐给了小猪。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

毫不夸张的说,在现在这个时代,在后世高高在上,标榜为清贵雅人的儒家,在此时,算得上是最接地气,同时对平民最平等,最宽容的学派。

这也是儒家后来能成功的原因!

你换了法家或者黄老派,想要独尊自己看看?

恐怕连当官的人都凑不齐,整个基层立刻就要瘫痪!

毫不夸张的说,历史上。儒家的独尊,是因为他们布局几十年。耕耘几十年,播种几十年才收获的果实。

但。儒家此刻冒头,却是有些早了。

现在,黄老派虽然已经日暮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的实力依然强大,依然垄断了汉室政权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