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无价之宝:碧犀!(1 / 2)

拣宝 1587 字 2022-09-08

尽管安德森先生说得十分隐瞒,但是大家是明白人,知道他说的地方是金三角。那里丛林密布,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泰缅挝三国政府鞭长莫及。至于安德森先生口中的权势人物,十有八九就是当地的大毒枭,人家可是手握军权,能够公开与三国政府对抗的势力。

现在在探险的过程中,居然让权势人物的儿子被毒蛇咬伤,而且随时可能毙命,那么其中的严重后果自然不言而喻。如果人死了,权势人物才不管是不是意外,肯定会拿安德森先生一行人开刀,让他们给自己儿子陪葬……

“在很危急的情况下,权势人物儿子的随行人员之中,突然有人拿出来了一个类似这样的角。”安德森先生脸上有几分惊叹:“然后他把角锯开成块捣碎成粉末,再加水调和成……好像泥巴一样的物状,就涂抹在权势人物儿子的伤口上。”

“当时我们的医生强烈抗议,觉得这是要谋杀。但是那些人拿枪威胁,大家也没有办法,只有看着他们这样救治……”

说到这里,安德森表情很复杂:“请原谅我用救治这个单词,因为经过这样简单的施救,权势人物的儿子居然挺过来了,蛇毒已经化解了大半,再注射我们的药剂之后,马上就渡过了危险期。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我们亲眼所见,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实际上直到现在,当时与我们随行的医生,一直都没有接受那样的事实。”

安德森先生苦笑道:“每当我们提到那事的时候,他总是愤怒表示,那是幻觉,大家集体出现的幻觉。或者是我们之前注射的药剂起效果了,又可能是权势人物儿子的体质特殊,对蛇毒有免疫力……”

安德森先生自己感叹了一番,然后眨了眨眼睛,惊奇道:“你们好像一点也不吃惊呀,是不是觉得我在撒谎?”

“怎么说呢,多少有些意外,不过倒是可以接受。”

俞飞白摸着下巴道:“而且我在怀疑,那个用来解毒的角,很有可能是犀角。毕竟在我们古代的文献之中,就有犀角可以解毒的说法。据说把犀角雕制成杯,当把有毒的液体倒进犀角杯,毒液就会像滚水一样沸腾起来,毒性就会消除了。”

“也有传说,犀角杯和象牙筷一样,可以验毒。当装有毒素的液体入杯,会泛出白沫,予以警示。”王观笑道:“当然,传说只是传说,肯定不能全信的。安德森先生,既然你们觉得那个角能解毒,难道没有向权势人物求索探问一番?”

“问了。”安德森先生苦笑道:“但是权势人物却没理我们,反而觉得我们害他儿子受伤,直接把我们驱逐出境……”

“东西真的和这角一样?”俞飞白又问道:“别是你看错了吧。”

“肯定没错。”安德森先生誓言旦旦道:“把角锯开捣碎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不能说百分之百相同,但是也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度。”

“是吗。”

俞飞白将信将疑,然后转头问道:“常老,你怎么看?”

“如果安德森没有撒谎,之前我或许只有六成把握,那么现在就有九成把握了。”常老沉吟道:“这件东西真的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碧犀。”

“碧!犀?”俞飞白莫名其妙道:“什么玩意?”

“就像你说的,犀角的一种。”常老笑眯眯道:“不过你们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犀角并不等同于犀牛角。”

“这个我们懂。”王观点头道:“古代对于各种动物的认知比较匮乏,甚至想象出各种神奇的生物,比如说通天犀、麒麟角什么的,说不定就是羊角、鹿角而已。”

“那么说来,这个碧犀……”俞飞白失望道:“真的是羊角啊?”

“谁告诉你是羊角的。”常老摇头笑道:“我要是不说,你们又不翻查古籍的话,估计猜一辈子也猜不到这是什么动物的角。”

“不至于吧。”俞飞白自然不信:“我只要把有角的动物罗列起来,再一个一个的对照,迟早会知道答案的。”

“除非这种动物已经灭绝了。”王观想到一个可能性。

“没有灭绝,这个种群还在。”常老微笑道:“而且遍布世界各地……”

“常老,不要再卖关子了。”俞飞白连忙催促道:“你看安德森先生都急了,赶紧揭示答案吧。这个碧犀,到底是什么来历?”

“我说了或许你们不信。”常老迟疑道:“关于碧犀的记载,最早见于郭璞的山海经注。古都之蛇角,号曰碧犀。也就是说,所谓的碧犀,其实是大蛇的角。”

“蛇角……”

众人愣住了,俞飞白睁大眼睛道:“常老,你确定自己不是在开玩笑?”

“谁在开玩笑。”

常老解释道:“不仅是山海经注,另外还有大明会典记叙,蛇角出哈密。在曹昭的格古要论上也有记录,骨笃犀,碧犀也。色如淡碧玉,稍有黄色,其文理似角。扣之声清越如玉,磨刮嗅之有香,烧之不臭。最贵重,能消肿解痛。”

“此外就是洪迈的松漠纪闻云,骨笃犀,犀不甚大,纹如象牙,带黄色。作刀靶者,以为无价之宝也。”常老侃侃而谈,作最后的补充:“我刚才说的那些人,你们或许不太了解。但是李时珍你们总该听说过了吧。”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作者?”王观问道。

“没错,就是他。”常老点头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蛇角的详细记载。骨咄犀(亦作骨笃)碧犀,按陶九成耕录云,骨咄犀,大蛇之角也。当作蛊毒,谓其解蛊毒如犀角也。唐书有古都国亦产此,则骨咄又似古都之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