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海之滨,扶桑国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国主端木秀夫高坐于金碧辉煌的王座之上,脸色阴沉,双眼闪烁着不甘与决绝的光芒。下方,一众大臣们分成两派,激烈地争论着是否要对大唐出兵。</p>
“陛下,万万不可啊!大唐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我等贸然出兵,实乃以卵击石,况且我扶桑并无出兵的正当理由,此举定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 一位老臣颤颤巍巍地出列,声泪俱下地劝谏道。</p>
“哼!正当理由?” 端木秀夫冷哼一声,猛地站起身来,“我扶桑地域狭小,资源匮乏,若不向外拓展,如何能在这乱世之中立足?大唐虽强,但我军也并非毫无胜算!只要我们战术得当,出其不意,定能一举攻克大唐的沿海防线,到那时,荣华富贵、广袤疆土还不都是我们的!”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中满是狂热的贪婪。</p>
尽管许多大臣深知此次出兵凶多吉少,但在端木秀夫的强硬态度下,也只能无奈地闭上了嘴。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端木秀夫强行下达了出征的命令,扶桑的战船浩浩荡荡地驶向大唐的海域,战争的阴霾瞬间笼罩在两国上空。</p>
起初,扶桑军凭借着偷袭战术和一时的勇猛,确实在大唐沿海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战果,攻占了几座小城池。端木秀夫听闻捷报后,欣喜若狂,以为自己的计划即将得逞,更加坚定了他继续进军的决心。然而,他却远远低估了大唐的实力和反击的决心。</p>
大唐朝廷迅速做出反应,调遣了经验丰富的将领和精锐的部队前往沿海地区。这些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对扶桑的侵略行径充满了愤怒,士气高昂。在几次交锋中,大唐军队凭借着高超的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逐渐扭转了战局,将扶桑军打得节节败退。</p>
扶桑军不仅在战场上遭受重创,其补给线也被大唐的水师切断,粮草和物资无法及时供应,士兵们陷入了饥饿和疲惫的困境。与此同时,国内也传来了噩耗,由于大量的青壮年被征召入伍,农田无人耕种,加上战争的消耗,国内经济濒临崩溃,百姓们生活困苦,怨声载道。</p>
面对如此绝境,端木秀夫却依然执迷不悟,他坚信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反败为胜。他不顾士兵的死活和国内的危机,继续强征兵力,发动一次又一次无谓的进攻,然而每次都被大唐军队无情地击退,损失惨重。</p>
随着战争的持续,扶桑国的情况越来越糟。国内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端木秀夫的战争决策,要求他停止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与大唐求和。朝堂之上,那些原本支持出兵的大臣们也开始动摇,纷纷上书恳请端木秀夫退兵,以挽救扶桑于水火之中。</p>
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端木秀夫终于不得不面对现实。他的野心勃勃的计划已经彻底失败,如今的扶桑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如果继续战争,只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无奈之下,端木秀夫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派遣使者前往大唐军营,请求和谈。</p>
金銮殿内,雕梁画栋皆被一层肃穆的氛围笼罩。北唐皇帝李阕高坐龙椅之上,龙袍加身,冕旒垂下,遮住了他眼中深邃如海的神情,却难掩周身散发的帝王威严。殿中武士林立,盔甲鲜明,刀枪剑戟闪耀着冷冽的光,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p>
端木秀夫被带至殿中,他身着扶桑传统服饰,身形略显狼狈却仍强撑着一份傲慢。他微微仰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终落在李阕身上,眼神中既有对这宫殿奢华的不屑,也有对未知命运的一丝忐忑。</p>
李阕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低沉而有力,如洪钟般在殿内回响:“端木秀夫,你可知今日为何至此?”</p>
端木秀夫冷哼一声,回道:“成王败寇,多说无益。只是我扶桑虽败,亦非你北唐可随意轻辱。”</p>
李阕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轻辱?你无端兴兵犯我北唐边境,烧杀抢掠,致使我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这岂是轻辱二字可概括?你既挑起战火,就当有承受后果的觉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