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带着感情读红楼(2 / 2)

大反派并不都是坏得透顶,正面人物也不都是完美无瑕,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就如看"风月宝鉴",需正面看,就正面看;需反面看,就反面看,若不遵从医道,一意孤行,必然如同贾瑞一样失去唯一自救的机会。</p>

事实上,一个人的认知毕竟有限,即便是跨越时空的圣人,也不可能样样精通。若忽视自身实际与能量,一味贪大求全,苛求面面俱到,寄望所有好事都占尽,世间焉有可能?</p>

还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定位书中的男女主角?如林黛玉进贾府,何以那么小心翼翼,她为什么使小性子,又哭哭啼啼的忧郁样子?贾宝玉为什么说女儿是水做的,我看见女儿就喜欢,还有他有名的"死鱼眼珠"论,以及她在女儿真正遇到危险时却跑得远远的少有担当……</p>

这些问题,若不带着情感读红楼,不去深度剖析,的确是难以到位理解,甚而产生质疑,对《红楼梦》不知所云,对其创作主旨就无法真正感悟。也就对《红楼梦》之所以由《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到后来最终锁定《红楼梦》一头雾水;对《红楼梦》究竟梦的是什么,也没有清晰的思考。</p>

即便有了一些体会,亦是粗枝大叶,一知半解。事实上,《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博大精深,在于它的"真事隐去、假语真言"。正如鲁迅先生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闺阁绯闻……</p>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但无论怎么看,只要带着情感看红楼,都会有所裨益。</p>

当然,若仅仅是停留在收藏与兴趣方面,则是另当别论了。</p>

带着情感读红楼。唯斯人,吾谁与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