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大诗人孟浩然何以终生未能入仕?(1 / 2)

唐代山水田园派大诗人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史称"王孟",着有《孟浩然集》。其中有名的五言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可谓家喻户晓,广为人知。</p>

孟浩然待人又很热情仗义,不仅是李白崇拜的偶像,与杜甫、王维、王昌龄等等都是私交很好的朋友,还深得张说、张九龄、韩朝宗等朝廷大员欣赏,多次"干谒"他入仕谋职。</p>

然,就是这样一位才学高、名气大且得到贵人提携的大佬级名诗人,却终身未能入仕。这是何故?</p>

真的是他得罪了玄宗皇帝?还是像《红楼梦》中的贾敬那样不屑俗务不愿为官,亦或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运气差,累试不中?</p>

一、孟浩然其人</p>

孟浩然,字襄阳,公元689年出生于湖北襄阳,世称"孟山人",也就是没有功名的人,即草民,世称布衣诗人。</p>

故孟浩然一生没有当过官。</p>

是孟浩然不愿入仕,还是读不起书或者学习成绩差入不了仕途?</p>

其实,孟浩然并不是读不起书,他的家庭条件不算差,乃襄阳城中较为殷实的书香门第家庭。小时候的孟浩然读书也还可以,他本身又是一个"官迷",渴望着将来可以"货卖帝王家",能施展平生抱负可以建功立业。</p>

然,年轻时候的孟浩然,太贪玩,没把科举考试当回事,一心想着趁青春,先惬意地过一把隐士生活再说。便拉着同乡好友张子容隐居于鹿门山,过着悠然的山居生活,还写下《题鹿门山》一诗。</p>

不觉到了公元712年,24岁的张子容先着急了,便单独下山参加了科举考试,很幸运地一举高中进士。可不慌不忙的孟浩然只作了《送张子容进士举》表示祝贺后,仍沉浸于自得其乐的山水生活,对参加科举考试没作打算。</p>

二、"干谒"未果</p>

就这样,孟浩然又心情愉悦地过了几年幸福无忧的青春时光。</p>

一晃,就到了公元717年,孟浩然已29岁,正好游历于洞庭湖,时逢宰相张说贬任荆州长史,听说孟浩然才气过人,很是看好,有心举荐他入仕。</p>

原本是"官迷"的孟浩然也觉得"玩"得差不多了,亦想着通过"干谒"方式入仕。</p>

一拍即合之下,孟浩然还写下有名的求职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p>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p>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p>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p>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p>

这首诗也得到张说的欣赏,可推荐上去后,并没有得到玄宗皇帝的召见。</p>

不觉又过了7年,到了公元724年,36岁的孟浩然得知玄宗皇帝巡访于洛阳,便只身前往洛阳求仕。又得襄州刺史韩思复、襄阳令卢馔(二人都是他的"忘形之交")的举荐,可还是没有音讯。</p>

孟浩然滞留洛阳三年,一直没收到入仕的一点消息,只好又辗转于维扬一带,继续过着游侠式的隐居生活。</p>

所幸的是,就在公元726年,他与25岁的李白相遇。李白非常崇拜他,当即写下有名的《赠孟浩然》:</p>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p>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p>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p>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p>

多年以后,两人在黄鹤楼重逢。李白又为孟浩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p>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p>

李白对孟浩然的仰望,也算是惺惺相惜之下对他"干谒"未果的补偿吧。</p>

三、累试不中</p>

不过,孟浩然渴望入仕的想法并没有中断,便期盼通过科考之路获取成功。</p>

于是,公元727年,39岁的孟浩然与李白作别后,便奔赴京都长安首次参加会试。据云,这次考试他的状态也还可以,据他自己分析,是可以中举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