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真.牛马(1 / 2)

为了实现将蒸汽机和电磁发电机结合起来的构想,李敏将学校和工业所里负责研究改进蒸汽机的人中抽调了一批出来,专门用于蒸汽发电机的研究。</p>

蒸汽发电机,便是他为自己构想的发电机取的名字。</p>

而这一批他选中的研究员,便是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头开始,听视频中的先生讲课,掌握最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p>

于是乎,这些李敏钦点的研究员们,便和其他受培训的老师一起学习起来。</p>

与此同时,第一批新的学校,也在应天府和周边的江南淮南一带,组建完毕了。</p>

新学的学校,包括小学和中学,都是朱元璋按照李晗的建议给定的标准,小学有五年学制,而中学则为四年学制。</p>

这是朱元璋和李敏、杨思义还有吴道行等人经过了详细讨论,在充分考虑了大明百姓的现实情况下而定的标准。</p>

孩童六岁开始便入学启蒙,小学学业结束后,便有十一岁了,已经初步会识字算数,如果家中困难,负担不起,便可出来成为劳动力,帮家里赚钱。</p>

要知道,经过元庭近百年的折腾,汉人百姓读过书的太少太少,哪怕是如今已是大明十六年,识字的百姓也是微乎其微,一百个人中,能有二十个人识字,那就算不错了。</p>

这还是在应天府以及江南富庶一带,要是放在蜀中、云黔这些偏远地带,识字的人就更少了。</p>

至于中学四年,便可以进行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以及一些基本的技术培训,四年学成之后,正好十五岁,便已是一名大明急缺的技术工人了,不能继续深造的话,便可直接入厂,从事劳动生产。</p>

当然,由于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全部读完得需要九年时间,因此为了应急,中学也招收私塾弟子,或是适龄的识字青少年,只待小学和中学可以有效衔接了,便可步入正规了。</p>

而大学的话,目前整个大明就只有两所,即帝国理工大学和大明师范大学。</p>

在暂时没有中学生的情况下,只能面向社会招收,而招收的条件,则比京师匠造书院刚刚办学时要求严格了许多。</p>

两所大学,主要面向工厂中需要深造的有志青年,以及各地书院中的学子,或是具备一定技艺、会读书写字的人,便是要通过考核,才能入学。</p>

新学的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在整个大明全都铺开,朱元璋知道那不现实,再者而言,所办新学皆为官学,户部也没那么多银钱啊,只能一步一步来了。</p>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当新学校开始招生时,百姓们都炸锅了。</p>

只要不是家中实在揭不开锅的,都纷纷想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念书。</p>

一时之间,应天府的十所小学和五所中学门口都人满为患,家家户户都想把孩子给塞到学校去。</p>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江南和淮南一带,新学的火爆,不仅让改革派看傻了眼,更是让守旧派目瞪口呆。</p>

其实百姓的心思很简单,也很朴素,进入新学学习,能够更快学成出来,而且还有个好出处,比起动不动就十年寒窗,或许是一辈子之乎者也但也考不上个功名的科考,新学明显实惠太多了。</p>

孩子从入学开始,最多九年,便能进厂吃皇粮,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且一旦进入大学,那便是官身了,比举子地位还高,秀才与之一比,都不够看的。</p>

甚至不少农村子弟,都被家人给送了过来,就是为了入学,有个好出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