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warrior)战列舰。
这两艘军舰内核仍使用木头,只在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
姑塘造船厂根据长江流域作战特点,设计、制造出小吨位的铁甲舰。这种铁甲舰对国内作战绰绰有余,要想出海作战,还是存在很大弊端的。
造船厂不能制造大船,也就不能在船壳上加厚装甲,战舰防护力有所减弱。
二是九江钢铁厂产能依然紧张,没有多余的钢铁可以作战船装甲。
三是右二军的主要对手是湘军水师、绿营水师。湘军水师、绿营水师战船、火炮落后,右二军无需装备防护力过强的战舰。否则,战船太小,装甲太厚,会对战船的载弹量、机动性造成不良影响。
只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曾国藩挖掘到了丁日昌这个火炮专家。丁日昌是广东人,有大才,不仅自己会铸火炮,还擅长洋务,从洋人手里买到了大口径火炮。
这种火炮虽然不能安装在湘军战船上,却可以作为岸基火炮,对右二军铁甲舰构成威胁。
不过,金口炮台却与当时华夏沿海其他炮台一样,使用木头、泥土作为建筑材料,根本就挡不住舰炮的轰击。
晚清时,列强经常凭借坚船利炮,随意出入华夏沿海。珠江口、吴淞口、大沽口等海防重镇虽设有海防炮,却都使用泥土、木头作炮台。
从洋人留下的照片、记录来看,这种炮台就连普通38磅炮弹都抵挡不祝
湘军在金口设置炮台,虽有大口径火炮,却没有使用混凝土、条石作炮台,仍然经不起右二军铁甲舰炮的打击。
早在1824年,英国人josephasptin便申请了“波特兰”水泥专利。从那时起,水泥生产工艺便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水泥也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之一。
中兴公司在九江设有水泥厂,已经开始将水泥用于建筑、桥梁、炮台等场合。但水泥过于笨重,运输不便,在火车、汽轮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水泥尚难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为了避免被湘军岸炮击中,01舰边先进,边瞄准,边射击。
朱俞鸣是右二军最优秀的舰长,作战经验丰富。01舰上的水兵训练有素,炮手素质过硬,先后打哑三座炮台,自己仅被岸炮击中两弹。
一发炮弹打中了01舰前舷下方,造成船壳出现轻微破裂,但影响不大。另一发炮弹打中了瞭望台,两名瞭望手当场毙命。
湘军没有了炮台,顿失倚恃。一千名登陆兵在金口抢滩登陆,如狼似虎地奔向湘军阵地,为死去的同袍报仇。
另一侧的太平军也受到鼓舞,趁机从东侧发动攻击。金口湘军不敌,丢下三百余具尸体,有三百多人投降,另有两三百人逃往咸宁方向。
于此同时,数名爆破手潜入水底,将tnt炸药固定在沉船遗骸上。
没多久,只听轰的一声,水底传来一场沉闷的爆炸声,金水河水面接连升起数道三四十米高的水花。无数的沉船木屑浮上水面,顺着金水流入长江。
先是50吨级铁甲舰,接着100吨级、200吨级铁甲舰,均能顺利通过航道。
最后,经过试验,航道可通行500吨级船只。在铁甲舰的护卫下,三十多艘小型运输船装满了两千名陆战员,沿金水河溯流而上,前去进攻咸宁县城。
另有一千陆战队、两千太平军,在金口留下少量兵力,走陆路追击纸坊、东湖方向的湘军。
朱俞鸣指挥1857式01舰继续打头阵,带着船队急驶咸宁。
咸宁县城越来越近了,枪炮声不断从远处传来,空气里的硝烟味越来越浓。
透过望远镜,朱俞鸣隐约看到,复兴军和湘军正在咸宁城外激烈的厮杀。
作战参谋扯了扯朱俞鸣的衣袖。朱俞鸣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见金水河已经变成了红色。
河面上不时漂来两军官兵的尸体,还有尸体搁浅在了河岸上。白色的水鸟闻到血腥味,扑腾着翅膀落在了尸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