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民快去快回,在院子里磨石板,笑着说:“山子,你放心,阿爹肯定帮你磨得像学堂的样板,好让你在上面写字。”</p>
孙山蹲在地上,认真地练习今天学的字,抬头说:“谢谢阿爹。”</p>
黄氏坐在院子里,一针一线地缝补,笑着说:“山子,阿爹应该的,有什么好谢。”</p>
孙伯民也附和着:“傻小子。”</p>
孙山想到什么,停下练字,说:“阿爹,以后我和德哥儿可以独自上学,你不用送。也不用接我放堂,郑家村很近。”</p>
回村的路上,孙三叔在抱怨孙伯民胆小怕事,郑氏学堂离孙家村那么近,山子丢不了,不用去接送。</p>
要不是孙伯民坚持,孙三叔今天是不会去学堂接德哥儿的。</p>
孙伯民认真地说:“那可不行,你又要拿书箱,又要拿饭盒,如今还多了一块石板。你可拿不动。阿爹去接送你放堂,帮你拿东西呢。”</p>
孙伯民不放心山子一个人上下堂,不把他送进学堂,心里不安。</p>
这么多年,山子的活动范围就在孙家村,只要超过这个范围,都是自己陪着去的。</p>
孙山无奈地说:“阿爹,我拿得动。”</p>
在厨房忙活的苏氏走出来,听到父子的对话,连忙说:“山子,你一个小孩子,怎么拿得了那么多东西呢。让你阿爹送你,帮你拿东西。”</p>
要不是学堂太神圣,有点胆怯,苏氏恨不得替代孙伯民,接送孙山呢。</p>
黄氏也在一边附和:“山子,刚上学,就让阿爹送你去,过了一段时间,习惯了,就不用送。”</p>
孙山无奈,只好答应了。</p>
谷雨等人听到院子里的对话,相视一眼,阿爹接送山子才正确。山子那么小,没大人领着来回,总让人不放心。</p>
夜色渐黑,农家吃晚饭吃得早。苏氏带着四个女儿,很快端上饭菜上桌。</p>
孙山吃的是纯米饭,家人们吃的是番薯夹米饭。</p>
孙山扒了一口饭,对着苏氏说:“阿娘,你今天的午饭太多了,我吃不完,按照平时的份量装就好了。”</p>
苏氏问道:“阿娘装得也不是很多,你读书费脑子,就应该吃多些。”明明装得很少,山子怎么嫌多的呢?</p>
孙山摇了摇头说:“太多了,吃不完,德哥儿还帮我吃剩下的。”</p>
孙山故意这样说的,如果一味说吃不完,苏氏肯定不听,但吃不完后,剩下的让人吃,苏氏就会心疼。</p>
果然听到这话,苏氏脸色变了变,看了一眼婆婆,平静地说:“好吧,明天阿娘装少些,要是不够吃,你要出声。”</p>
孙山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p>
吃过晚饭,洗完澡后。点着油灯,孙山一家人坐在堂屋煨着火。黄氏惧寒,每天晚上必须烤火。</p>
家里的炭火一部分是向卖炭翁买的,一部分是每次烧柴后,把烧过火的柴捂灭,放入瓮里,自制简易炭火。</p>
黄氏拿着白天未补完的衣服继续补,家里就属黄氏针线活稍微强一点,而苏氏,只会补个补丁,制作衣服一点不会。</p>
家里的衣服不是黄氏做的,就是拜托村里的人做的。</p>
四个姐姐跟在黄氏后面学,可能没什么天赋,又或者黄氏的手艺也只是勉勉强强,四个姐姐的针线活也不怎样。</p>
苏氏和孙伯民把黄豆倒入簸箕,正在仔细地挑选种子,打算等开春了,就种黄豆。</p>
孙山拿着三字经,在孙伯民刚制作好的石板练字。一边写,一边用上京官话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