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道与法治国的问题。</p>
“朕惟自古帝王之致治,其端固多,而其大不过曰道、曰法而已......朕自莅祚以来,夙夜兢兢图光,先烈于兹有年,然而治效未臻其极。岂于是道有未行,是法有未守乎?抑虽行之守之,而尚未尽若古乎......”</p>
看着这一长串的问题,不少人都心中思忖了一番。</p>
皇帝的问题,大概解释便是:道与法是治国的两大工具,有重要作用。</p>
历朝历代以此在治国上取得了好政绩。</p>
他即位以来努力行道行法,但为什么成效不大呢?</p>
是因为有道有未行,还是法有未守?</p>
还是说那就算行道守法,也恢复不到古时的兴盛?</p>
后面就是说在座的考生们都是关心国家的人才,肯定有自己的意见。</p>
让各位直言出来,答得好的,皇上会采用你的意见。</p>
当然。</p>
采用是不用想的。</p>
毕竟皇帝可能就瞄几眼一甲三个的文章,甚至都不会细看。</p>
而十几个读卷官,看三百多份考卷,要在第二天中午前确定好殿试的名次。</p>
大多也不会细看的。</p>
殿试不会经过誊抄,看的便是个人的书写能力。</p>
一眼看过去,字写的好的,便先有个卷面分。</p>
再看前面几句,看的舒服了,那卷子分数估计会更高。</p>
这样的试卷,才有机会进入到一二甲。</p>
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做题,大家行完礼后,便开始紧张的抄着题目。</p>
而且写字的时候,更是花费更多的心神,力求比以往写的更为工整。</p>
这次的殿试题目,估计押中的人不会太多。</p>
毕竟大家都奔着新政去了。</p>
李东阳虽然有出了一道相关的明律的题目给赵策,但他说话的终点也在新政上。</p>
连李东阳都押不中,可以说大部分人估计都是押不中的。</p>
索性赵策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便是听人话。</p>
反正李东阳出的题目,他都刷了一遍。</p>